@辽军虽有强悍的骑兵,但也有致命的弱点,这或许是澶渊之盟的伏笔( 二 )


辽军南侵过程中 , 城池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既入南界 , 分为三路 , 广信军、雄州、霸州各一……各路军马遇县镇 , 即时攻击 。若大州军 , 必先料其虚实、可攻次第而后进后兵 。……至宋北京 , 三路兵皆会 , 以议攻取 , 乃退亦然 。……军行当道州城 , 防守坚固 , 不可攻击 , 引兵过之 。”对于县镇之类规模相对较小的城池 , 辽军一般都会毫不犹豫发动进攻 , 而对于州城之类规模相对较大的城池 , 辽军的攻城行动会比较谨慎 , 一般先进行侦察 , 然后根据情况决定是攻城还是绕道而过 。
为了防止守城宋军之间互相应援 , 辽军采取孤立措施 。“恐敌人出城邀阻 , 及围射鼓噪 , 诈为攻击 。敌方闭城固守 , 前路无阻 , 引兵进 , 分兵抄截 , 使随处州城隔绝不通 , 孤立无援 。”一面假装攻城 , 对宋军进行吓阻 , 同时分兵抄掠 , 割断各城池之间的相互联系 。
为了防止守军乘夜偷袭 , 辽军每晚都派出部队 , 前出至城门附近进行警戒 。“所过大小州城 , 至夜 , 恐城中出兵突击 , 及与邻州计会军马 , 甲夜 , 每夜以骑兵百人去城门左右百余步 , 被甲执兵 , 立马以待 。兵出 , 力不能加 , 驰还勾集众兵与战 。左右官道、斜径、山路、河津 , 夜中并遣兵巡守 。”
由此可见 , 这些规模较大 , 不宜攻取的城池对辽军所构成的严重威胁 。落后的后勤保障
辽国军事体制在后勤方面相对薄弱 , 集合出征的军队一般没有固定的后勤供应 。辽太祖征阻卜、回鹘时 , 曾“猎寓乐山 , 获野兽数千 , 以充军食” , 此后行军“六百余里且行且猎 , 日有鲜食 , 军士皆给” 。辽太宗西巡时 , 也曾“选轻骑数千猎近山” 。这是在远征时糗粮不继的情况下 , 以渔猎所获充军食的情况 。
如果不具备渔猎的条件 , 则全靠军队中负责后勤供应的“打草谷骑”四处抄掠和抢劫 。“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 。……人马不给粮草 , 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 。” 除了抢劫物资外 , 辽军的“打草谷骑”还掳掠人口作为攻城时的前驱 。“其打草谷家丁 , 备衣甲持兵 , 旋团为队 , 必先斫伐园林 , 然后驱掠老幼 , 运土木填壕堑;攻城之际 , 必使先登 , 矢石擂木并下 , 止伤老幼 。”
@辽军虽有强悍的骑兵,但也有致命的弱点,这或许是澶渊之盟的伏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辽军顿兵于坚城之下 , 持续时间较长时 , 单纯依靠抢掠就很难保障十几万大军的需要 。如果宋军在战争中实行“坚壁清野”政策 , 就更难实现对大军的有效保障 , 这是辽军军事后勤体制薄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辽军无法持久作战 , 即使取得了一两次大会战的胜利 , 也无法扩大战果 , 乘胜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 从而给宋军以喘息的机会 。这也使得部分宋朝君臣认为只要坚守不出 , 辽军过不了多久就会自动退去 。总结
在封建社会 , 骑兵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兵种 。“骑兵适宜于平原旷野的远程机动作战 , 是封建时代军队中的主要突击力量 。一般来说 , 没有强大的骑兵 , 就不可能成为封建军事强国 。”对于以农业立国的汉民族来说 , 对付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最佳手段是“以骑制骑” , 象汉、唐时期那样 , 组建一支大规模的精锐骑兵集团 , 以攻势立国 , 长驱千里 , 主动出击 。
@辽军虽有强悍的骑兵,但也有致命的弱点,这或许是澶渊之盟的伏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而骑兵所需的马匹 , 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 。“一在东北 , 一在西北 。一是所谓冀北之野 , 即今热察一带 。一是甘凉河套一带 。一定要高寒之地 , 才能养好马 , 养马又不能一匹匹分散养 , 要在长山大谷 , 有美草 , 有甘泉 , 有旷地 , 才能成群养 , 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