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致2公交13人新冠? 作者撤稿:细节待完善

原始标题:气溶胶致2公交13人新冠?论文撤稿 , 作者:细节待完善)新冠疫情期间 , 公共交通工具、餐厅等场所的聚集性暴发案例备受外界关注 。 此前的3月5日 , 湖南省疾控中心、湖南省邵东市疾控中心、湖南省邵阳市疾控中心的研究团队在《实用医学期刊》(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曾报告一起在公共交通工具内气溶胶传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气溶胶致2公交13人新冠? 作者撤稿:细节待完善
这项调查研究当时认为 , 这起聚集性疫情通过公共交通工具的传播 , 导致了10人发病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 , 并引发第三代病例2例 。 他们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在密闭空调车厢内传播距离最远达4.5米 , 病毒至少在30分钟内可漂浮在空气中并导致感染发病 。 研究团队同时提醒:新冠病毒传播能力强 , 在密闭环境中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 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 应保证公共交通工具内的换气和新风量 , 做好车厢内的清洁消毒 。气溶胶致2公交13人新冠? 作者撤稿:细节待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 , 该论文目前已撤稿 , 不过《使用预防医学》编辑部的撤稿声明未提及具体原因 。 4月24日 , 论文的第一作者、湖南省疾控中心传防科罗垲炜对澎湃新闻采访人员解释了撤稿原因 , “一些细节不够完善 , 我们打算完善好之后再投稿 。 ”这里的细节则指“主要还是整个调查的过程还不够完善 , 比如说这些人在路上是不是有走动 , 在进入车厢之前是不是互相有接触 , 这些部分其实都很关键 。 ”罗垲炜同时表示 , “我们需要把这些进一步完善 , 才能让科学结论更加严谨 。 ”气溶胶致2公交13人新冠? 作者撤稿:细节待完善
论文此前显示的这起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为 , 2020年1月28日乙地报告1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病例A , 也是该起疫情的指示病例) , 1月22日发病 , 1月29日核酸检测确定其为确诊病例 。 发病前第5天和第3天与其甲地同事李某某(确诊病例 , 1月16日发病)有共同聚餐和办公的经历 。二代续发病例情况为 , 1月22日12:00病例A(未戴口罩)乘坐甲地大巴 , 14点到达乙地 , 目前导致同车7人发病(病例B于1月23日发病、病例C于1月24日发病、病例D于1月26日发病、病例E于1月26日发病、病例F于1月28日发病、病例G于1月28日发病、病例H于2月4日发病) 。同日15:40 , 病例A(未戴口罩)乘坐班车 , 约1小时后 , 至其老家中 , 导致同车2人发病(病例K于1月24日发病、病例L于1月31日发病) 。另外 , 甲地到乙地的大巴在乙地站停留30分钟后(停留期间该车未做消毒处理) , 载客由乙地返回甲地 , 一名乘客(病例J)搭乘该车后(座位与病例A之前乘坐过的座位临近) , 1月24日发病 。 当时调查称 , 病例J无其他特殊旅居史和接触史 。三代续发病例情况则为 , 病例B从1月22日开始一直与病例M共同生活密切接触 , 两者为表姐弟关系 , 病例M于1月31日发病;病例K从1月22日开始一直与病例N共同生活密切接触 , 两者为堂兄弟关系 , 病例N于1月31日发病 。气溶胶致2公交13人新冠? 作者撤稿:细节待完善
在此前的论文中 , 还详细交代了交通工具的具体情况 。 病例A中午乘坐的为49座全封闭空调客运大巴 , 一层为行李舱 , 二层为客座舱 。 车长11.3米 , 车宽2.5米 。 司机座位在最靠前的次高层 , 除司机外共有48个客座 。 出站时搭乘46人 , 在路旁接客2人 。 病例A与最近的一例被感染者(病E)之间距离不足0.5米 , 与最远的一例被感染者(病例G)之间距离约为4.5米 。 据调查 , 病例G和病例A分别从大巴车的前后门上下车 , 途中也没有近距离接触行为 。 调取当时车上的视频发现 , 车上大部分人都未戴口罩 , 车上被感染的病例均未戴口罩 。 整个车程2小时 。气溶胶致2公交13人新冠? 作者撤稿:细节待完善
病例A下午乘坐的则为18座空调小巴 , 车窗均未开 。 车长5.5米 , 车宽2.5米 。 除司机外共有17个客座 。 车上共12人 , 仅1人佩戴了口罩 , 车上被感染的2人均未戴口罩 。 病例A与最远的一例被感染者(病例K)之间距离约为4.5米 。 整个车程约1小时 。这项研究当时认为 , 本次聚集性疫情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有两点重要提示 。 一是在密闭的空调车厢内 , 病毒传播距离有可能超越目前认为的飞沫传播距离(通常为1米) 。 本次调查中 , 病例A乘坐的是一台全封闭空调大巴 , 与最远的1例被感染者(病例G)之间距离约为4.5米 。二是病毒在车厢内有效存活的时长不低于30分钟 , 且病毒存量能够达到足以致人发病的水平 。 如病例A搭乘的大巴在乙地停留30分钟后 , 一乘客(病例J)搭乘该车返回甲地 , 在此过程中感染发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 在这项研究中 , 研究团队在解释与病例A相聚4.5米的乘客最后也被感染时认为 , “可能原因是在全封闭空间内 , 空气的流动动力主要来自于空调产生的热风推动 , 热空气上升可以将带有病毒的飞沫颗粒运送至较远的距离 , 远超过通常认识的1米距离 。 ”他们认为 , 本起疫情中出现的远距离传播也提示新冠病毒在密闭环境内有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 并且 , 在有空调风影响的密闭环境内 ,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距离会超过通常认识的1-2米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 , 日前 , 来自广州市疾控中心和广州越秀区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疾控中心出版的《新发传染病》杂志(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快报 , 也涉及一起聚集性疫情 。 这项研究回顾分析了今年1月在广州一家使用空调的餐厅发生的一次疫情传播 , 涉及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就餐的3个家庭 , 共10个人被确诊为COVID-19 。 研究认为在这次传播链中 , 飞沫传播是由空调通风引起的 , 感染的关键因素则是气流的方向 。虽然和此次湖南疾控中心等单位的这项研究类似的一点 , 均提到空调“助推”了病毒传播 , 但广东疾控中心的研究团队认为 , 鉴于餐厅的工作人员和其他就餐者均未受到感染 。 空调涂片也均为核苷酸阴性 。 研究人员因此认为 , 这一发现与气溶胶传播不太一致 。广东疾控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这项研究提醒 , 为防止COVID-19在餐厅的传播 , 建议加强温度监控、增加桌子之间的距离和改善通风 。相关推荐因气溶胶传播的研究 世卫组织修改疫情防护指南?新冠病毒能活多久?气溶胶中最多3小时铜表面4小时复工复产会否发生气溶胶传播?官方回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