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访院士仝小林,上医治未病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访院士仝小林,上医治未病
文章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表示 , 第一时间让病人吃上中药是未来应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可以借鉴的模式 。 李修洋供图
两千多年前 , 《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 , 中医治欲病 , 下医治已病 。 ”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采访人员采访时 , 刚刚从武汉救治一线回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说 , 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了这次新冠肺炎预防、救治和康复全过程 。
自1978年入读长春中医学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开始 , 仝小林已经和中医打了42年交道 。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 武汉抗疫经历使仝小林对医生、中医药、中医大夫这些名词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 “做医生 , 必须以医魂、医德、医道、医术护佑苍生” 。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
问:您多次提到 , 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 中医“治未病”在此次疫情中是怎样体现的?
仝小林:中医“治未病”体现在三方面 , 贯穿了这次新冠肺炎预防、救治和康复全过程 。 第一是“未病先防” 。 这是针对大量居家隔离的疑似患者和有发热、乏力等症状的人群 , 为他们提供通治方治疗 , 起到了消除症状、防止发病的作用 。
第二是“已病防变” 。 让轻型病人第一时间服用中药 , 防止转为重症 , 而患者到了重症时 , 用中药配合西医救治 , 从而减少死亡 。 我们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研究 , 发现使用中药汤剂组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率降低八成以上 , 证明中医具有“已病防变”的效果 。
第三是“瘥后防复” 。 中医药在促进康复方面具有优势 。 特别是非药物疗法 , 比如用艾灸加火罐治疗 , 还有五禽戏、八段锦等 , 可有效防止旧病复发或衍生出其他病 。 我们承担的科技部恢复期课题刚刚开展 , 很多数据还有待最后统计 , 但初步效果已经显现出来 。
问:“治未病”思想怎样应用到具体的诊疗方案中?
仝小林:首先是根据疾病的性质特点 , 我和一线专家共同制定、修订全国中医诊疗方案 , 为前线提供指导意见 , 为国家研判提供建议 。 现在诊疗方案已经从第三版更新到了第七版 , 在广泛汲取全国各地经验的基础上 , 创新归纳出包括“三药三方”等一系列针对性强 , 临床应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大大提高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疗效 。 二是推动社区中医药防控 , 拟定中药通治方 , 创建了“通治方+社区+互联网”的“武昌模式” , 在源头处阻断疫情蔓延 。 三是推动定点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 ,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对1476例住院病人治疗结果统计分析表明 , 中药汤剂组的病亡风险下降87.7% 。 四是提前布局恢复期干预 , 指导湖北省中医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康复门诊并牵头成立了全国康复期门诊协作网络 。
关键在于搞清楚病的性质 。 《黄帝内经》里说 , “察色按脉 , 先别阴阳” 。 大年三十我到武汉 , 下着小雨 , 非常湿冷 。 晚饭后 , 我在院子里走了1个多小时 。 武汉市民家里没有暖气 , 所以当晚我也把所有的空调都关上、打开了窗户 , 体会这个病的发病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中医应该如何去治疗 。
第二天一早 ,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看完大量病人的脉象和舌象后 , 我已有了基本判断:新冠肺炎是感受嗜寒湿之疫毒发病的“寒湿疫” 。
问:中医强调辨证施治 ,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仝小林: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 。 病人多而中医少 , 一个个把脉开方不现实 。 《黄帝内经》里说 , “五疫之至 , 皆相染易 , 无问大小 , 病状相似” 。 当一种瘟疫大范围流行时有其规律特点 , 抓住主要规律 , 通治方用药 , 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因此 , 我们在主方基础上 , 针对发热、咳喘、纳差、气短乏力等症状拟定了4个加减方 , 尽可能个体化用药 。 “大水漫灌”加上“精准滴灌” , 同病同治加上辨证施治 , 通治方是辨证论治的灵活体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