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职教育:我从没爱过父母丨世界读书日,王朔《致女儿书》:

01
致女儿书
我不记得自己爱过父母 。
超职教育:我从没爱过父母丨世界读书日,王朔《致女儿书》:
文章图片
王朔在《致女儿书》中这样写到: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 , 大一点开始烦他们 , 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 , 见面就吵;
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 , 躲着他们 , 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 , 应该对他们好一点 , 但就是做不出来 , 装都装不出来;
再后来 , 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
超职教育:我从没爱过父母丨世界读书日,王朔《致女儿书》:
文章图片
短短的一段文字 , 写出了王朔痛——缺爱 。
王朔出生在军人家庭 , 父亲留给他最多的是严格与暴力 。
他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 , 说:“我父亲打我的时候 , 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 。 ”
身为部队子女的马未在《圆桌派》上也聊过这个话题:那个时候哪家不打孩子 , 都打!别人劝架不是说你别打了 , 而是打两下就行了 。
超职教育:我从没爱过父母丨世界读书日,王朔《致女儿书》:
文章图片
这种“教育方式” , 我们称之为家庭暴力 。
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书中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而中国传统教育总以为无视孩子内心需要 , 严厉教育 , 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 。
超职教育:我从没爱过父母丨世界读书日,王朔《致女儿书》:
文章图片
02
我为你好
父母与子女:最熟悉的陌生人
王朔的《致女儿书》 , 还写到:
【超职教育:我从没爱过父母丨世界读书日,王朔《致女儿书》:】我希望自己与女儿之间最重要的是情绪 , 不是血缘、不是父慈女孝、不是养育与反哺 , 而是亲密 。
但是 , 更多的时候 , 父母奉行的不是亲密 , 而是管教—
教 , 多过爱;
孝 , 多过爱 。
最终 , 父母与子女之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
超职教育:我从没爱过父母丨世界读书日,王朔《致女儿书》:
文章图片
曾经看到一位读者这样写到:
初三的时候 , 父亲中风晕倒 , 她跟父亲关系特别好 , 想去医院陪伴 。
但是 , 母亲却比它上学 , 告诉她 , 初三了 , 学业最重要 , 甚至是以怕分心 , 影响学习为由 , 精致她去探望 。
“学习真有那么重要吗 , 比亲人的生离死别更重要?”
这个问题 , 一直伴随着她 。
直到她有了孩子 , 才明白其实是大人怕麻烦 , 觉得小孩帮不上什么忙 , 就不要添乱了 , 还不如去上学 。
在传统“我为你好”的管教中 , 父母的感受是主体 , 他们只愿意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 孩子的情感常常被忽略 。
03
活在爱里的孩子
他不会纵容我的怒火 , 却会安慰我的沮丧
超职教育:我从没爱过父母丨世界读书日,王朔《致女儿书》:
文章图片
在电视剧《都挺好》里 , 苏明玉与蒙总的关系 , 明显比她与父母的关系亲密 。
在父亲苏大强面前 , 苏明玉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母亲赵美兰;
在蒙总面前 , 她才活成自己——坚强、果敢、有勇气、有智慧 。
因为不被认可 , 苏明玉在父母面前缺乏安全感;
而在蒙总眼里 , 看到她身上闪光点的人 。
在心理上 , 蒙总更接近父亲的角色 , 成了明玉心理上的双亲 。
一个人活在爱里 , 会越来越好;
缺乏安全感 , 则会处处拧巴 。
那些坏孩子 , 不是天性顽劣 , 而是缺乏爱与认可 。
而这常常是恶性循环 , 孩子越拧巴 , 父母越用力教育 , 然后孩子更拧巴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