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蓑翁』无远弗届:中国古代王朝的边疆(下)

导语:上文介绍了夷夏之防的华夷观念 , 以及由此在清代衍生出的内外边疆的制度安排 。 那么在古代这种天下观念之下 , 从朝廷到民间对边疆一直呈现出一种固化的认识 , 现代国际法体系下的边界意识直至清末才逐步建立起来 。 1.先秦时期的边疆意识
先秦时期 , 中华文明处在青少年时期 , 迸发出蓬勃的生机 。 这个时期万邦并存 , 小国林立 , 各个部族国家互相影响 , 华夏文明积极在吸收 , 整合周边的部族 。 夏王朝最早在今晋南、豫西地区发源 , 初步整合晋南、豫西地区的部族 。 夏朝末年 , 夏族势力衰微 , 位于东部 , 属于东夷人的商部落崛起 , 取代夏王朝天下共主地位 , 商朝的建立使豫东、河北、山东、苏北、皖北等东夷地区开始融入到华夏文明体系之中 , 同时商王朝的统治者崇尚武力 , 向四周征讨 , 华夏文明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 商朝末年 , 商纣王残暴无道 , 位于陕西、甘肃一带的周部落崛起 , 周人联合诸侯方国共同讨伐商朝 , 从而确立了天下之主的正统地位 , 周的建立使西部地区的部族开始纳入到华夏体系之中 。
『江南蓑翁』无远弗届:中国古代王朝的边疆(下)
文章图片
周王朝
周朝建立以后 , 为了拱卫天子 , 同时扩张华夏势力 , 采取了封邦建国制度 , 简称封建制度 。 周天子将先代王族后裔、同姓亲戚、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 诸侯国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 到东周之际 , 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 各诸侯国势力开始坐大 , 春秋战国的时代开始到来 。
在这个时期 , 因地广人稀 , 各诸侯国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空隙 , 因此各国之间并无明确的边界 , 各诸侯国的位置也时常在变化之中 , 而且在“溥天之下 ,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 。 ”的支配之下 , 各国的边界意识并不明显 。 这表现在各国的人员自由流动 , 甚至出现一国军队经过某诸侯国的辖地 , 而这个诸侯国却浑然不觉的现象 , 如春秋时秦穆公派军队远途奔袭郑国 , 中间途径晋国 , 但晋国在秦军回师过程中才得知秦国的行动 。
在春秋战国时期 , 位于华夏四个边缘的齐、晋、楚、秦等四国成为四大强国 , 位于东方的齐国将东夷整合到了华夏体系之中 , 位于北方的晋国将北狄各部族纳入到华夏体系之中 , 位于南方的楚国将南蛮融入到华夏文明之中 , 位于西方的秦国则将西戎融入到华夏文明之中 。 这四个诸侯国的最远势力范围也逐渐成为华夏文明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 。 在华夏文明内部逐渐整合时期 , 逐渐形成了“华夷五方格局” , 即中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
『江南蓑翁』无远弗届:中国古代王朝的边疆(下)
文章图片
春秋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开拓时期
秦朝的建立 , 继承和巩固了先秦时期各诸侯国扩展华夏文明的成果 , 又继续进行开拓 , 北边击退匈奴 , 夺取河套地区 , 并修筑长城 , 以保护华夏 , 南部征伐越人 , 将华夏文明扩展至福建、岭南沿海一带 。 秦的建立奠定了华夏势力的基本范围 , 此后历代王朝都将这个范围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 成为誓死不可丢失的核心利益 。 这个华夏的基本范围是北至长城 , 东至大海 , 南至岭南、西至甘肃、四川一带 。
西汉建立伊始 , 受到塞外匈奴部族集团的严峻威胁 。 起初 , 限于经济与军事实力 , 西汉朝廷妥协退让 , 以求自存 。 时至汉武帝时期 , 始变退避防御为主动反击 , 在边疆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 在北方取得河套地区 , 并占领河西走廊地区 , 在南方消灭闽越、南越等民族割据政权 , 进一步巩固秦朝的成果 。 汉武帝派张骞凿通西域后 , 中原王朝的势力开始延伸到西域 。
但是在汉朝内部也存在着非战观点 , 非战的观点以主父偃为代表 。 这些“非战”的观点虽然强调以民生为重、爱惜百姓 , 但是 , 并没有全面分析说明当时外来侵掠对边疆地区的威胁及伤害程度 , 将穷兵黩武的战争与守护疆土的行动不加区别或简单地等同起来 , 显然失之于简单与粗疏 , 只是在内患严重的特殊条件下才为皇帝所接受 。 但是 , 无法否认 , 主父偃等人的“非战”言论 , 同样影响到后世边疆观念的形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