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文人那点事■却失去两大知己,莫愁前路无知己?人生开挂的高适

中国古代文人 , 都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奋斗目标的 ,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 但是 , 没有一个文人学士的目标是“独善其身” , 即使是如陶渊明那样的隐士 , 也并非开始就确立了当隐士的人生理想 , 而是因为人生失意而退隐江湖 。
史上文人那点事■却失去两大知己,莫愁前路无知己?人生开挂的高适
文章图片
仕途诗意的诗人们
唐朝 , 是我国诗歌的最高峰 , 清朝时期编撰的《全唐诗》就选编了2873位诗人的49000多首诗 。 而实际上 , 唐朝的诗人比这个数字要大得多 。 这些诗人 , 都有一颗显达治世的心 。 可惜 , 能真正实现理想者寥寥 。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 都是终生郁郁不得志 , 虽然奋力出世 , 但最终都未能如愿 。 李白最高级别是待招翰林 , 并没有什么级别 , 是在等官帽子 , 而最终也没有等到 。 即使如此 , 李白也每每以此为荣耀 , 写诗都不忘自己是翰林 。
杜甫呢 , 拼命努力 , 又是参加科考 , 又是求人推荐 , 还直接向皇上上书自荐 。 但直到43岁时 , 才被任命为县尉 , 嫌官小 , 且这官又不好当 , 没有到任 。 到了47岁 , 好不容易到了皇帝身边 , 当上了左拾遗 , 但很快就被贬 。 53岁时 , 严武举荐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 所以后世称为杜工部 。 第二年 , 就解除了了职务 , 归隐草堂了 。
史上文人那点事■却失去两大知己,莫愁前路无知己?人生开挂的高适
文章图片
高适、李白和杜甫的“失意之交”
李白和杜甫的不得志 , 其实是唐朝很多诗人的缩影 。 真正说到大诗人得志显达者 , 其实唐朝只有一人 , 那就是高适 。 《旧唐书》这样说:“有唐以来 , 诗人之达者 , 唯适而已 。 ”
高适的诗 , 朋友们都知道 , 边塞四大诗人之一 , 那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 。 爱好古诗词的朋友们 , 都能随口背诵出几首几句高适的诗 。 当时 , 他的诗跟李白杜甫有得一比 ,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就是专为高适、李白、杜甫等五人而建 。
那么 , 高适是不是仕途一路高歌呢?其实并不是 。 高适开始也跟李白杜甫一样不得志 , 在他41岁那年 , 跟被朝廷赶出来的李白和还在到处游逛的杜甫相遇 , 当时李白44岁 , 杜甫33岁 , 三人都是落魄至极 。
当时这三位大诗人一起喝酒游玩 , 是无话不谈 , 成为知己 。 那时候 , 三大诗人都不得志 , 共同的境遇 , 自然有着共同的话题 。 比如 , 骂朝廷有眼无珠不识才 , 不能选贤任能 。 三人都是嗜酒如命 , 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 , 然后狂歌泼墨 。
史上文人那点事■却失去两大知己,莫愁前路无知己?人生开挂的高适
文章图片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励志!
41岁还没发迹 , 真的是晚了很多 。 写有千古送别诗第一的《别董大》时 , 高适已经46岁 , 但依然漂泊 , 几乎到了生活无着的地步 。 但是 , 高适很励志 , 这首诗就体现出了这种励志 。
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别董大》其实写了两首 , 另外一首不咋地 , 几乎没人注意 。 但这一首 , 最后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 也不知道多少人在送别时吟咏着这两句诗 , 既安慰别人又为自己打气 。
那么 , 董大是谁呢?董大叫董庭兰 , 是礼部尚书房琯的门客 , 房琯是个好官 , 李白杜甫高适对尊敬崇拜他 , 杜甫的左拾遗就是因为为房琯被贬辩护丢的 。
董庭兰是个音乐家 , 古琴当时是全国第一 , 但是 , 因为皇帝当时重用胡人 , 我们知道的安禄山就是胡人 。 所以当时流行胡乐 , 只有像李白高适这样的人 , 才欣赏董大的音乐 , 也就是曲高和寡 。 房琯被贬谪出朝 , 董大这样的门客自然也就散了 。
高适送别董大 , 就写了这首诗 。 其实高适当时的境遇一点也不比董大强 , 但是 , 面对董大的长吁短叹 , 高适没有跟他一起悲叹 , 而是猛干了三杯 , 欣然写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激励的诗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