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精]蒋永华:沈阳炭精画的坚守者

[炭精]蒋永华:沈阳炭精画的坚守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画了一辈子的炭精画 , 蒋永华至今热情不减 。
走进他的画室 , 人物、花鸟、山水各类题材的作品挂满了整整两面墙 。一幅幅生动的画作背后 , 记录着时代变迁 , 也见证蒋家“炭精绘画技艺”在沈阳走过的百年历程 。
从往昔繁盛到今日寂寥 , 这种永不褪色的画已成为蒋永华生命的一部分 。他甘愿做炭精画的坚守者 , 盼望着老枝逢春 。
人物小传
蒋永华 , 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炭精绘画技艺”传承人 , 辽宁满族经济文化发展协会常务理事 , 辽宁省剪纸学会副秘书长 , 沈阳市铁西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2014年在铁西区文化馆举办个人画展 , 2016年——2017年出访意大利、梵蒂冈、日本等国进行文化交流 , 使民间炭精画艺术走向世界 。
比照片还传神
炭精画 , 这门始于中国民间的绝技 , 在蒋家已传承三代 。
蒋永华的奶奶赵德珍生于1901年 , 地道的沈阳新城子人 , 因画得一手好画像 , 在当地小有名气 。上世纪二十年代 , 照相技术尚未普及 , 画一些宗祠需要的祖先画像 , 画匠需要听取绘画对象的生平情况 , 根据想象作画 。那时 , 炭精画的颜料非常简单 , 就是普通的锅底黑灰 , 所画内容也较为单一 , 通常是祖先或者虚构的神仙 , 以驱灾辟邪之用 。
到了蒋永华父亲蒋绍麟这一代 , 蒋家炭精画技艺有所改进 , 主要以人物肖像画为主 。当时 , 国内的照相馆无法放大照片 , 有人过世 , 就得请画匠根据小照片画一张放大后的遗照 , 画匠们常用“九宫格”将照片固定 , 根据“格位”画出等比例放大的炭精画像 , 据说解放前一张画像能赚两块大洋 。
出生在炭精画世家的蒋永华 , 自小对这门手艺并没有太多好感 。在他儿时的记忆里 , 父亲的双手总是黑黢黢的 , 衣服上落着一层灰 。然而天赋使然 , 上小学时 , 蒋永华就在学校办了一场画展 , 后来他又到沈河区文化馆学习西方绘画技艺 , 等到十五六岁 , 蒋永华已经可以不再用父亲的九宫格 , 便画出精准的人物画像 。
走出人生逆境
超乎同龄人的绘画天赋 , 让蒋永华在单位里一直很“吃香” 。
1978年 , 他从盘锦下乡回城 , 分配到沈阳一家工厂工作 , 因为画画好被领导安排到工会做美工 , 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上班期间 , 他也想过继续考学深造 , 可惜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够 , 落榜美院 。无奈之下 , 他自学书法、国画、剪纸 , 骨子里对绘画的热爱一刻也没有停歇 。那段时间 , 蒋永华又重拾家族传承下来的炭精画技艺 , 并创作出一批彩色炭精粉年画 。
2002年 , 是蒋永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那一年 , 他下岗了 。从工厂回家的一路 , 他反复思量 , 能干点啥呢?除了画画 , 没有其他出路 。瞒着家人 , 蒋永华拿着画板去了北陵公园 , 等了一天也没有开张 。就在他准备收摊回家的时候 , 一位中年男子冲他笑了笑 , 蒋永华麻利地画了一张肖像画 , 对方给了他5美元 。
生活关上了一道门 , 又打开了一扇窗 , 蒋永华决定去南方闯一闯 。妻子得知后 , 非常反对:“鼓捣这些黑灰 , 能有什么发展?”蒋永华不信炭精画没有市场 , 他一路从北画到南 , 去了鞍山、丹东、深圳、珠海、厦门等多个城市 。2009年 , 蒋永华得了心脏病 , 经历了一次大手术 , 此后他一直在沈阳家中潜心创作 。
记录“时代表情”
炭精画起源于清朝 , 民间叫“炭画” , 有“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特点 。据蒋永华介绍 , 画一幅炭精画大概需要10款笔 , 小笔精勾、大笔填涂 , 不断更换 。每一幅画 , 光是上粉也要画上至少两个半小时 , 每一笔都不能有误 , 必须非常仔细 , 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 。“所以炭精画往往能把人的神韵绘制得更精准 , 这是很多相机做不到的 , 保持一至两百年都没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