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划破乌云的那道光芒”( 二 )


「」“你们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划破乌云的那道光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呼吸内科暴婧医生说:“不用写我的名字了 , 就写‘别怕’吧 。”照片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供
【「」“你们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划破乌云的那道光芒”】患者的病情十分复杂 。“刚开始 , 我们以为这些就是单纯的呼吸道传染病重症病人 , 但在救治过程中我们发现 , 他们不单是肺部出现问题 , 许多危重病人伴随着严重的基础性疾病 , 比如心脏病或者肿瘤、肾衰等 。”姜保国说 。
面对挑战 , 医疗队敢打硬仗 , 不打乱仗 。他们把病人分成以单独新冠肺炎发病为主的、同时患有肺炎和很多基础性疾病的、病情危重出现多器官的衰竭的三类进行分层治疗管理 。医疗队结合指南细化诊疗细节 , 确定了《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入院病人初步处理流程和原则》这一高水准诊疗“模板” 。对于单纯的新冠肺炎病人 , 医疗队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方法 , 保障了肺炎治疗规范化 , 同时也腾出了更多精力去救治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病人 。
“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 , 病情复杂 , 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更重 , 病情变化犹如多米诺骨牌 。对于危重症 , 把握共同病理生理机制 , 能准确预判即将倒伏骨牌的方向与位置 , 提前卡位 , 就能阻挡后续骨牌的倒伏 。”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这样形容患有基础疾病的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 。在他看来 , 救治这一类患者要增强医疗队协同性 , 针对基础疾病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 , 最大程度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 。为了高效率地进行多学科协同 , 医疗队在院区建立了一个信息化会诊平台 。几乎每天下午4点 , 内科、外科、重症科等整个重症抢救、生命维护过程中涉及的学科专家都齐聚于此 , 从信息平台调取患者数字、影像学资料进行讨论 , 综合评估治疗方案需要如何调整 。
“我们要尤其重视这些重症患者 , 保证每个病人在每个疾病阶段得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专家 , 我们就有什么样的专家去参与 。疾病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专家出现 , 什么样的专家就会出现在患者身边 。”姜保国说 。
从身到心 关注每一个细节
“朱大夫来了 , 我们就踏实了!”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值班医生们都这样说 。朱凤雪来 , 就意味着治疗的妥善、高效和极度精准 。
朱凤雪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 担任此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副队长 。朱凤雪总是在每一个细节上“斤斤计较” 。在朱凤雪看来 , 重症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 , 这种监护不能完全依赖机器的报警 。“每个细节都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 , 临床医生必须亲自到病床旁去观察 。”朱凤雪说 。
2月17日 , 医疗队进行了第一例气管插管辅助机械通气 。病人高龄 , 基础病较多 , 全身症状严重 。插管前 , 朱凤雪反复检查每一个流程 , 她敏锐地发现 , 隔离病房只有7号气管导管 , 根据患者特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 , 应该使用7号半导管 , 不适合的导管将会影响患者机械通气后期的维护与治疗 。朱凤雪当机立断 , 以最快速度沟通并找到匹配导管 。麻醉科医生姜华操作娴熟 , 插管操作一次性顺利完成 , 整个过程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 患者各项指标很快得到了改善 。“我们深知抢救的每个危重病人 , 身后都系着一个家庭 。我们要尽力给这里的病人最好的治疗!”朱凤雪说 。
医疗队对细节的执着 , 不仅体现在救治工作精益求精 , 还体现在对病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护理 。“有一位老爷爷胖胖的 , 总是笑眯眯的 , 每次帮他做过事之后 , 他都会说很多遍谢谢 。”这位老人有糖尿病 , 病重期间食欲不好 , 解不下大便 , 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护士王茜就用开塞露帮他解决 。从不玩手机的老人想看报纸 , 护士们就每天从驻地把报纸拿过来给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