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工智能来了,它有情绪么( 二 )


目前有几种不同的量子意识理论。代表人物有大卫·玻姆、古斯塔夫·波洛伊德、大卫·查尔默斯、罗杰·彭罗斯与斯图亚特·哈梅罗夫等人。
彭罗斯关于意识和人工智能的讨论,主要是在他的“科普著作”中展开。发端就是著名的《皇帝新脑》(Emperor\u0026#39;s New Mind)一书。他在书中,从数学,逻辑和物理学角度广泛讨论。他的基本的总观点大致如下:
1. 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是非算法的,故而无法通过数字电子计算机模拟。
2. 作为人脑活动的意识,其机制不能为目前所知的物理定律所描述。
第二个命题要比第一个命题更强,所以它是建立在第一个命题成立的基础上的。
首先对第一个命题,彭罗斯主要运用了他对哥德尔定律(G?del\u0026#39;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的理解进行论证。他的立足点是人的意识中的一小部分(因为大部分人日常生活并不以复杂的数学思维为主),但也是最能严格论证的部分——数学洞察力——是一种能够从发现已知命题的哥德尔命题(或者说“(系统)超越命题”)的正确性的能力。用更通俗的解释来说,就是人能够理解和意识到一条数学命题的正确性及其意义,而不只是纯粹做公理的推演和符号的组合。而这个“理解”的能力或潜力作为意识的判据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能力是逻辑力求一致的图灵机所不能具备的
彭罗斯所谓的客观崩现(Objective Reduction),它是引力(时空的微小扭曲)诱导客观发生的。它不同于其他量子力学解释:如观察者解释(主观崩现),认为Reduction发生在观察者(人)去观察的刹那,听上去有那么点意思,因为人也是由粒子构造的,但这导致更诡异和不可收拾的局面;或者多宇宙解释(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我们总是处在多个可能的宇宙分支中的一个,从而乖巧地绕过了Reduction过程。
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有一个叫斯图亚特·汉莫洛夫的麻醉学家专注于意识机制的研究。在1970到80年代左右他关注神经元,同时也是很多其他类型细胞所具有的微管(microtubule)结构的研究
彭罗斯和汉莫洛夫认为,这里可能就是这个“缺陷”,这个Objective Reduction可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而具体发挥的机制,除了很多未知细节外,他们寻找的是量子相干性(quantum coherence),因为它能够在意识的宏观活动甚至信息编码(例如使用角动量)中产生显著作用,而非相干的状态是不足以产生有意义的活动和信息编码的。彭罗斯认为意识发生在OR产生的时候,更确切地说,这个OR需要是多处(可能是在多个神经元的微管中)协同发生这样的规模,从而这个活动反映出了时空几何和宇宙的基础构造中蕴含的这个宇宙内禀的价值和知识,彭罗斯和汉莫洛夫将其设想其为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柏拉图世界(Platonic Values),当然这个需要在基础物理层面的有力的证明。这也是为什么整个机制叫协同客观崩现(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简称Orch-OR),这里题目称之为“目标还原调谐”,
此段经文,把【般若波羅蜜經】与【五蕴】之关系说的十分透彻。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色中住,不應受、想、行、識中住。为何?
若住色中,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識中,為作識行。若行作法,則不能受般若波羅蜜,不能習般若波羅蜜;不具足般若波羅蜜。
住色中为行色,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中为行识,不当行识。设住其中者,为不随般若波罗蜜教。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进一步阐述了,般若波羅蜜不住五蕴与解脱的关系。【若色無受則非色;受、想、行、識無受則非識。般若波羅蜜亦無受。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阐述了,般若波羅蜜与【三昧,不可以相得】的关系。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是梵志不以得聞見是智,不以內色見是智,不以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外色見是智,亦不離內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亦不離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先尼梵志信解薩婆若智,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
谈到如何【菩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受。不受色者为无色,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为无识。般若波罗蜜不受。何以故不受?如影无所取,无所得故不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一切字法不受,是故三昧无有边、无有正。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要不受【一切字法】,不住于【五蕴】,才可以达到三昧无相之法。
一切无所受,无所从,谁得法?无所持,无所放,亦无所泥洹想,是故菩萨般若波罗蜜,亦不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受亦不中道般泥洹,悉具十种力、四无所畏、佛十八事。
修行人但如此观想,【当作是视,何所是般若波罗蜜?在何所般若波罗蜜中法?了不能得,了不能知处。】
何所是般若波罗蜜?不能得。
在何所般若波罗蜜中法?不能知处。
修行人如果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法,【菩萨当作是念,闻是不懈、不怯、不恐、不畏、不难,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菩萨了知如是】。
【何等是般若波羅蜜?是誰般若波羅蜜?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羅蜜耶?』若菩薩作是思惟觀時,不驚不畏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
原因在哪里?
【色離色性,受、想、行、識離識性,般若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性,是法皆離自性,性相亦離。一切法無生無成就故】就是【一切法无自性】。
此段经文重点,就是【 般若波罗蜜离本般若波罗蜜】, 【色离本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离本识】。般若波罗蜜是离开五蕴的当下本身的运动,才可达到【般若波罗蜜】。
【 菩萨精进作是语,设使行色为行想,设生色行为行想,设观色行为行想,设灭色行为行想,设空色行为行想,设识行立欲得为行想,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为行想,生识行为行想,观识行为行想,灭识行为行想,空识行为行想,如是菩萨为反行想,作是守行者为不守般若波罗蜜,为不行般若波罗蜜。若想行者,菩萨护行,当莫随其中】
经文提出重要观点,修行人应该明了,如果对【五蕴之色】有所执着、有所行为,就是直接导致【行想】,有【行想】就会执着于【法相】,就会【不行般若波罗蜜】。
【使行色为行想,生色行为行想,观色行为行想,灭色行为行想,空色行为行想,识行立欲得为行想,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为行想,生识行为行想,观识行为行想,灭识行为行想,空识行为行想,】这一系列行为动作,都是修行人【心识】的运行,就是落入【心想行想】。【心想行想】就会产生执着于【法相】,修行人就没有行是三昧,无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行人如何才是【今菩薩云何行,名為行般若波羅蜜?】
不行色,不生色行,不观色行,不灭色行,不空色行;不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不生识行,不观识行,不灭识行,不空识行;不行色,不色想行,不色生行,不色观行;不识灭行,不识空行;亦无见,亦无行,亦无见行;无行无见,亦复无行,亦无止行,如是为无见。
经文有进一步解释正确【行般若波羅蜜】的原因,【一切法无所从来,亦无所持。菩萨摩诃萨一切字法不受字,是故三昧无有边、无有正】,强调【一切字法不受字】,一切法不是【法之名号】。
【若菩薩不行色,不行色生,不行色滅,不行色壞,不行色空,不行受、想、行、識,不行識生,不行識滅,不行識壞,不行識空,是名行般若波羅蜜。不念行般若波羅蜜,不念不行,不念行不行,亦不念非行非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羅蜜。】
修行的核心是【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
-修行人【 随三昧亦不见三昧,亦无有三昧想,亦不作三昧,亦不念识三昧,亦不想识坐三昧,亦不言我三昧】,为何?【 三昧亦不得三昧,亦无有三昧,亦不得字】。
-修行人【行是三昧,不念不分別:『是三昧我當入,是三昧我今入、我已入。』無如是分別,當知是菩薩已從諸佛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三昧性無所有故。不分別是三昧。】
此经文提到般若波羅蜜經的思想核心,【一切法性無所有,不可分別】。
一切法不可如俗世的语境,进行思维,说修行人【一切法我當入,我今入、我已入。】
一切法不可如俗世的语境,进行分别,在俗世中【一切法性無所有,不可分別】。这就是当今许多修行人的最大误区。俗世修行人总以为,【得道高僧大德拥有一切法】,大谬矣!
【菩萨为学无所学法。法无所逮得,莫痴如小儿学】
比喻十分准确。【无所得,是故得无所得法。莫痴如小儿学者,谓有字,不能得,为学习入法中,适为两痴耳,亦不知,亦不晓,亦不了法。何以故?学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晓不信故,不于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儿学】
说了【无所得法】的关键,【有字,不能得】【学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如是不晓不信故,不于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儿学】
又比喻,【菩萨作是学为不学,作是学为不学,佛不作是学,为学佛得作佛】,关键是【佛不作是学,为学佛得作佛】。
下面是中心思想,【如無所有,如是有。如是諸法無所有,故名無明。凡夫分別無明,貪著無明,墮於二邊,不知不見,於無法中憶想分別,貪著名色。因貪著故,於無所有法,不知不見,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墮在凡夫貪著數中。】
但是凡夫又问,【若有问者,是幻为学佛得作佛?或作是问,当何以教之?】
修行人就直接回答,
【幻与色无异也。色是幻,幻是色,幻与痛痒、思想、生死、识等无异。】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要强调,【菩萨学欲作佛,为学幻耳。何以故?幻者当持此所有,当如持五阴幻如色,色六衰五阴如幻。痛痒、思想、生死、识作是语,字六衰五阴。】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证得正果,还是要从【五蕴】入手,明了【法无所得·,五蕴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学,为学佛得作佛】。
【如果人工智能来了,它有情绪么】 道家无为的思想,与佛家的思想【佛不作是学,为学佛得作佛】,是相互呼应。
■网友的回复
如果“情绪”指的是“人类内心体验到的一切东西”,那么基本不可能,除非题主所指的人工智能完全模拟人脑。其实模拟人脑还不够,因为还需要模拟人类的一切内分泌和激素机制(我个人认为激素的差别在某种程度上比大脑的差别对人行为的影响更大,模拟激素对神经元的化学刺激比模拟神经元放电也更难)。如果放宽“情绪”的定义,那么取决于放宽到什么程度。一个无限循环输出“我很痛苦”的程序有没有情绪?一块砖头有没有情绪?一个电子有没有情绪?
■网友的回复
我说说我认知的情绪,看与大家有什么可以相互取舍的。 可以左右情绪的因素很多,就大脑整个处理过程来看,它更象是一个中间衍生环节。神经网络处理信息的时候是采用化学递质交互的,这些化学物质在产生后,除了在间隙间工作以外,多少还会有一部分外溢。外溢的递质在脑中会有一个浓度梯度分布,浓度可以参与其它突触的工作。这样即使是处理不相干的两件事都有了递质联系,这种现象很普遍,当影响足以改变常规结果时,为了补足因果关系,就构建了情绪这个因,感觉上它好像更加重要。
■网友的回复
我个人认为卖萌是不必要的功能,然而很多人认为卖萌就等于亲切易用,实际上卖萌也更有市场。市场不追求科学,也不追求效率,市场追求新鲜感。沃森如果能说几个笑话,肯定会更受欢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