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朝读经荟]《寻觅中华》: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中探寻文化的脉和魂( 二 )
这本书还有不少令我回味不已的 , 如那些看似浅显仿佛随手写就 , 但是却饱含着睿智的句子 。 譬如在论述司马迁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议论:" 人的低头有两种可能 , 一种是真正的屈服 , 一种是正在试练着扛起泰山的姿态 , 但看起来也像是屈服 。 "
我赞叹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灿烂思想相互碰撞 , 百家争鸣共谱中华文化优美乐章 。 也惋惜于曹操家中父子在三国时期在文坛上取得偌大成就 , 却又在政治上饱受后代知识分子诟病 , 也欣赏于狂狷的魏晋名士 , 嵇康、阮籍 , 酩酊大醉 , 视世俗礼乐如粪土 。 更艳羡于当时的大唐子民 , 那宏伟开放的长安城令多少文化之士向往 , 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 那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的唐诗不也千年传唱 。 又哀叹于明清时期统治者为巩固自己一家一姓的统治 , 实施文化高压政策 , 致使中华文化走下一个高峰 。 更自卑于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再难出现大师 , 文化似乎也越来越走了一条下坡之路 , 自己心中的那个文化天国显得如此遥远 。
本文插图
书
●
韵
寻觅●《《诗经》
我对商代尤其充满了好奇 , 因为夏朝毕竟还只是一种模糊化的存在(当然我坚信它一定存在而且十分辉煌地存在过) , 而周朝八百年的历史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在那个史书上记载的春秋、战国 , 偶尔记得的也只是武王伐纣、百家争鸣、秦王扫六合 , 其余似乎都“不值一提” 。 从史料记载和实质文物的发掘研究来看 , 商代非常的发达 , 可以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文明 。 从书中读到一段《诗经·商颂》上的文字 , 这些句子足以使我们这些中华后世子孙为之振奋:
【[曾凡朝读经荟]《寻觅中华》: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中探寻文化的脉和魂】天命玄鸟 , 降而生商 , 宅殷土芒芒 。 古帝命武汤 , 正域彼四方 。 (玄鸟)
商邑翼翼 , 四方之极 。 赫赫厥声 , 濯濯厥灵 。 寿考且宁 , 以保我后生 。 (殷武)
以至于我自己翻阅《诗经》再找出一些语段:
自天降康 , 丰年穰穰 。 来假来飨 , 降福无疆 。 顾予烝尝 , 汤孙之将 。 (列祖)
龙旗十乘 , 大糦是承 。 邦畿千里 , 维民所止 , 肇域彼四海 。 四海来假 , 来假祁祁 。 景员维河 。 殷受命咸宜 , 百禄是何 。 (玄鸟)
……
基本意思就是:殷商 , 受天命 , 拓疆土 , 做表率 , 立准则 , 政教赫赫 , 威灵盛大 , 只求长寿和安宁 , 保护我万代子孙……(《寻觅中华》)
记得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秋雨时分--中华文化记忆”中听余先生曾经讲过的一段令我非常吃惊的发掘记录:
那就是在YH127这座甲骨窖穴发现后装箱运至安阳火车站的时候 , 突然产生了奇特的气象变化 。 殷墟边上的洹河居然向天喷出云气 , 云气变成白云 , 又立即变成乌云 , 并且很快从殷墟上空移至火车站上空 , 顿时电闪雷鸣 , 大雨滂沱 , 倾泻在装甲骨的大木箱上 。 (《寻觅中华》)
我当时听完这个故事 , 不 , 应该是记录 , 并没有先去考虑这段记录是否真实 , 确实大为感动 。 用余秋雨的话是“再明白不过 , 上天在为它送行 , 送得气势浩荡 , 又悲情漫漫” 。 重新读到这段记录 , 昨晚突然响了雷 , 接着便是滂沱大雨……于是我便在猜测这是否又是上天的一次送行 , 送什么呢?不知道 。
本文插图
书
●
乐
领悟●《中华文明》
看完这本书 , 自己就像是从远古走到今朝 , 佩服余秋雨先生博古通今的才华、大气磅礴的文风 , 让我又一次领略到了文化散文的魅力 。 余秋雨先生说 , 中华文明就是一篇散文 , 虽然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有兴盛 , 有衰败;有战乱 , 有和平,有君子 , 有小人;有英雄 , 有懦.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却从未中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