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科技]首席”疫”见|猫眼娱乐郑志昊:疫情只会让娱乐需求延迟,而不会消失


核心提示:
[腾讯科技]首席”疫”见|猫眼娱乐郑志昊:疫情只会让娱乐需求延迟,而不会消失
本文插图

以下为郑志昊口述 , 由腾讯科技整理:
疫情没有动摇文娱产业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
疫情对文娱产业的冲击是暂时的 , 文娱产业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动摇 。 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 , 是因为娱乐需求是仅次于衣食住行的第五大需求 , 对于已经解决温饱的人们来说 , 是相对稳定的需求 , 疫情过后即可恢复 , 需求本身不会消失 。 这与其他一些行业不同 , 比如 , 线下培训行业在经历疫情后 , 很可能发现好多老用户被留在了网络课堂里 , 不再回来 。
然而 , 类似于餐饮企业堂食不能被外卖完全取代的道理一样 , 线下观影、演出等项目在用户体验、社交属性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 因此疫情的影响只是造成需求的延迟 , 而不是消失 。 甚至 , 由于原定于春节档的多部优质影片将会在疫情过后陆续上映 , 加上观众们压抑的观影需求的集中释放 , 甚至可能把下半年的小档期也变成热门档期 。
我们的研究院最近做了一项持续的观众调查 , 发现五成观众经历疫情后观影意愿增强 , 社交需求等待释放 。 近七成观众选择在疫情结束之后“聚餐吃饭”和“去电影院看电影”;并且半数以上观众在经历疫情后影院观影的意愿增强 , 27%的观众表示“特别想去看电影” 。 有三成观众表示“只要影院营业 , 就会去电影院观影” , 观影意愿迫切 。
【[腾讯科技]首席”疫”见|猫眼娱乐郑志昊:疫情只会让娱乐需求延迟,而不会消失】另一方面 , 是因为文娱产业供需两侧可以在中国境内形成闭环 , 因此 , 在海外疫情陆续爆发的情况下 , 文娱产业有望比其他高度依赖全球化的行业更早地迎来复苏 。
不同于制造业等很多高度依赖全球化的产业 , 文娱产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在国内 , 并且基数庞大 , 形成了闭环 。 这意味着 , 当意外到来的时候 , 中国文娱产业自身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和造血能力 。 虽然全球化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 但主要作用是提供增长动力 , 而不是提供生存基础 。 如果国内疫情影响比海外疫情更早结束 , 产业也有可能更早开始复苏 。
化危为机的有效手段是创新合作和果断尝试
疫情对文娱产业整体都打击很大 , 但具体到细分领域 , 影响的程度和方面不尽相同 , 因此 , 走出惯常的商业模式 , 打破边界创新合作 , 从而补充改善现金流 , 成为了很多行业伙伴在思考“活下去”问题时的选择 。
我们看到了很多新的尝试 , 比如三里屯酒吧改成“云蹦迪” , 很多中小企业主开始拍短视频 , 部分影片改为线上放映等 。 这些尝试在短期内可以减缓冲击 , 而长期来看 , 也可能带来新的机会 。 以电影线上放映为例 , 本质上 , 院线放映和线上放映是各具特色的两种模式 , 院线放映在视听效果、观影氛围、社交属性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 因此无需担心疫情过后院线放映这种形式会被取代 。
从长期来看 , 线上放映还可能会带来一些IP产业化方面的机会 , 因为同一内容在不同渠道触达的 , 可能是同一类型的用户 , 能够互相引流拉新 , 形成协同效应 。 比如 , 之前《唐探》网剧、《误杀》、《唐探》系列电影的陆续上映 , 这种跨渠道的导演、IP培育互动就非常好 , 可以撬动更多新的用户 , 如果后续的系列作品能持续 , 就是在滚雪球 , 无论在哪一个渠道上映 , 这些观众都会跟随 。
总的来说 , 跳出日常惯有的商业模式 , 打破边界开创新合作 , 设法补充现金流 , 不仅是活下去的关键 , 还可能建设出新的长期竞争力 , 在疫情过后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
互联网公司要在行业抗疫中主动多承担
疫情当前 , 行业整体都有压力 , 但线下企业由于租金等固定成本原因 , 压力尤其大 。 然而 , 唇亡齿寒 , 线下实体企业伙伴的生存问题如果不能解决 , 将对整个文娱产业格局的健康带来巨大影响 , 因此互联网企业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 协助合作伙伴开拓新的现金流补充模式 , 减小经营压力 , 向行业赋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