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夫子」川行记:青城本为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三 )


古有杜甫的诗作“自为青城山客 , 不唾青城山地 。 为爱丈人山 , 丹梯近幽意” , 近有民国元老吴稚晖点评“顾青城山于亦雄亦奇亦秀外 , 而其幽邃曲深 , 似剑阁、三峡、峨眉 , 皆不无逊色” 。
可见“青城天下幽”并非浪得虚名 。
青城山今日之秀之幽 , 应归功于山中道士们 。 早在唐僖宗时期 , 主持青城道场的传真天师杜光庭 , 名动朝野 , 来访者众 , 杜光庭便要求 , 凡进山求见者须手植一树 , 方得以会面;清乾隆期间的王来通道士 , 节衣缩食 , 广植树木;近代的几任当家人彭椿仙、易心莹、傅圆天 , 无不费尽心思 , 爱山护林 , 才能让青城山的人文自然延续千年之幽意 , 不因历代战争动乱而破坏 。
前行数十步山林裂隙处 , 名掷笔槽 , 传说为张天师当年画符驱魔掷笔之处 。 至山道高处草亭 , 有小道士售卖凉粉炒面 , 均为川蜀麻辣口味 。 5块钱一小碗 , 周边众人吃的极香 , 尝之 , 入口麻辣 , 催人汗下 , 只能做罢 。
复前行 , 过朝阳洞 , 攀至观日亭 , 有村妇挑着瓜果 , 每个小西瓜十块 , 这才聊慰饥渴交加的身心 。
一路石阶险峻 , 行人渐多 , 出现山体滑坡痕迹 , 山崖石壁上凿刻“青城第一峰”分岔口 , 一往最高峰老君阁 , 乃5.12地震灾后重建 , 直行即是上清宫了 。
「嘉禾夫子」川行记:青城本为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本文插图

「嘉禾夫子」川行记:青城本为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本文插图

「嘉禾夫子」川行记:青城本为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本文插图

「嘉禾夫子」川行记:青城本为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本文插图

上清宫是除了天师洞外 , 青城山上道观最为宏伟的建筑 , 据传为唐代杜光庭所建 , 实际始建时间应为更早的晋代 。
千年里历经朝代更替 , 上清宫屡经战火焚毁 , 最后一次灭顶之灾 , 乃明末张献忠农民军屠蜀之难 。 故与其他道观同样 , 遗存建筑多为清代重修的了 。 石砌券洞的宫门上的“上清宫”三字 , 为民国时期蒋介石所题 , 门柱对联“于今百草承元化 , 自古名山待圣人”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撰 , 有诸位大佬加持 , 可见青城山道教在彼时的地位不低 。
进宫门拾级而上 , 即为老君殿、三清大殿、左右分别为文武大殿与道德经堂、玉皇殿 , 有长须老道坐等为人卜卦看相算命 , 这似乎是众道观通用的独门收费生意 。
上清宫香火极旺 , 游人如织 , 善男信女们在太上老君前跪拜磕头上香 。 人们转身去了佛寺 , 也在佛祖菩萨面前烧香磕头 。 其实世人对道教佛教教义所知甚少 , 有事求于神佛时皆可拜 。 无非寄望求财求福求长生不老而已 。
众人熙熙 , 皆为利来 , 众人攘攘 , 尽为利往 。
「嘉禾夫子」川行记:青城本为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本文插图

「嘉禾夫子」川行记:青城本为清幽地,如今无处可清修
本文插图

出上清宫 , 缆车下至半山 , 过渡月城湖 , 下青城仙馆不远 , 复见山门外建福宫 。
建福宫为唐开元十八年始建 , 原名丈人祠 , 南宋淳熙二年 , 朝廷赐名“会建福宫”主祀青城山主神宁封真人和杜光庭天师 。 建福宫上千年间 , 与历朝皇家因缘不绝 , 屡次蒙御赐名号扩建宫观 , 又多少文人名士留下墨宝诗作 , 其中以宋代名士范成大、陆游为多 。
时移境迁 , 建福宫里几副古联 , 如今仍值得细细一读 , 耐人回味 。
建福宫灵祖殿对联“事在人为 , 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 , 退后一步自然宽” 。
山门对联则是“樵语落红叶 , 经声留白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