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国培教育—2020江西公务员面试热点:生态菜“种”出致富路

“脱贫程度看楼房,人均收入看银行,幸福指数看脸庞!”这是安徽省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的岳西县流传的一首歌谣。靠种蔬菜富起来的农民,亲切地把新盖的楼房称为“蔬菜别墅”“茭白楼”。
大别山是安徽省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近年来,国家大宗蔬菜、西甜瓜、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们将大别山区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区域,长期坚持深入蔬菜生产一线开展产业扶贫。山区许多乡镇的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优,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个小山村的脱贫故事:生态菜“种”出致富路
“张老师,瓜菜出苗了,您看看苗情怎么样?”一大早,岳西县响肠镇新浒村的农民技术员胡刘国就给“场外指导”——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站长、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其安研究员发去了图片。
“出苗有点慢,低温、水分不足,要做好保温和浇水的措施……”不一会儿,张其安就回复了详细的技术指导。
胡刘国一边看一边记下要点,“种菜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每天不问问专家,我这心里就不踏实。”
人勤春来早。青山环绕中的新浒村,田间地头都是忙碌的身影,不远处则是掩映在山水间的一栋栋二层小楼。“在我们新浒村,已经看不见老房子了!”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胡发文自豪地说,“以前种水稻,一亩地最多产值千把元;现在种上西甜瓜和辣椒,一亩地平均产值上万元。我们家也从年收入一两千元变成现在的4万多元。”
由于地处山区,新浒村人均只有3分地,全村600户人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58户。如今,大山深处的新浒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山村巨变,变化从何而来?
村民们记得清楚,2014年,小山村里来了大专家。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杜永臣、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方凌等人来到新浒村调研。“综合考察土壤、气候等因素,新浒村适合发展蔬菜产业。最关键的是蔬菜产值高、周期短,很适合贫困地区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方凌回忆说。
脱贫“药方”开了出来,村民们却有些犹豫。“咱连水稻都种不好,蔬菜能种好吗?”“种菜可是个技术活,听说有的村没整好,赔了好多钱呢。”……
科技扶贫,要扶真贫、真扶贫。专家们手把手教起来,从整地、催芽、播种、育苗、定植到肥水管理,每一步都亲自示范。不仅传授技术,还送品种、选肥料,提供“一条龙服务”。每个月,方凌和同事们都要从合肥市往新浒村跑几趟,还专门派了一位技术骨干驻村指导。作为种菜能手,胡刘国脱颖而出,和另一位农民技术员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合肥综合试验站免费培训半年。
“以我们的主打品种西甜瓜来说,选的就是国家西甜瓜体系培育的小果型西瓜,很受消费者欢迎。种植方式上,也是先进的吊蔓种植;施肥要用饼肥、浇水要用滴灌……”胡刘国说,这样种出的瓜,产量高、品质好,一直供不应求。
科技扶贫,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建立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在体系专家的帮助下,王世遐带头成立了山水间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600多亩,实现了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带动村里1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劳务用工、土地流转等实现了脱贫。
科技“开药方”,把农民最需要的品种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科技“点绿成金”,改变的不止一个新浒村。国家大宗蔬菜、西甜瓜、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以合肥综合试验站为依托,联合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对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把山区蔬菜产业发展最需要的瓜菜品种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铺就致富路。
“茭白种的时间长了就会品种退化,茭白颜色、形状越来越不好看,产量只有以前的一半,也卖不上价。”岳西县姚河乡民意茭白专业合作社社长陈宗义对几年前的困难记忆犹新。
关键时刻,科技发挥支撑作用。针对高山茭白产业问题与需求,体系的专家们积极开展研究与服务:先后筛选系列茭白品种4个,建立茭白种苗繁育基地335.5亩;推进饼肥、生物有机肥替代鸡粪;建立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示范基地;推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规范使用“大别山”商标等标识标志,助力茭白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