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1岁半还不会这个动作,警惕自闭症!
本文插图
4月2日是“国际孤独症日” 。 孤独症俗称自闭症 , 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 患者的特征是在与人沟通与社交有缺失 , 具有限制性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 。 目前 ,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在1%左右 , 也就是说100个人中 , 就有1个是孤独症患者 。 专家指出 , 孤独症的早期行为高危因素包括“不看”“不应”“不指”“不语”“不当”等 , 其中“不指”的信号被许多家长所忽略 。 当孩子1岁半时还不会按要求指人、指物 , 有可能是孤独症的早期行为特征 , 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心理科或神经内科医生处排查 。
孤独症人群患病率约1%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兼心理科主任陈文雄介绍 , 对于很多孤独症患者来说 , 孤独症是一种终身残疾 , 需要早期干预、终身照管 , 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造成沉重的负担 。 英国有调查显示 , 每个孤独症患者的终身花费高达240万英镑 。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 孤独症的患病率存在增加的趋势 , 从1966年的万分之四 , 增加到2009年的1/150 , 近年来还有韩国研究认为患病率达2.6% 。 一般认为 , 人群患病率为1%左右 。
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每年门诊量超过450万人次 , 其心理科每年新诊断的孤独症患者约有800例~1000例 。 陈文雄对于该院心理科716名患儿进行了特征分析 , 结果发现 , 约有8成患儿最初是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首先发现异常 , 最常见的初次关注的症候就是语言发育障碍 , 包括不讲话、学说话偏晚、重复刻板的言语等 。
还有一部分孩子 , 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转介看心理科的 。 比如儿保科的医生在进行儿保检查时发现孩子发育行为异常的 , 家长发现叫孩子名没有反应、以为是听力问题带到耳鼻喉科就诊的 , 或者发现孩子说话异常、以为是舌系带过短而带到口腔科就诊的 。
较少家长关注到“不指”的预警症状
陈文雄呼吁 , 父母和监护人提高对早期孤独症特征的识别能力 。 46%的父母或监护人最先留意到的孩子的异常是语言发育障碍 。 “对于无医学背景的人群来说 , 孤独症中说话异常的症状是最容易察觉到的 。 但是 , 不一定是语言发育障碍就是孤独症 , 但是假如出现预警症状 , 可以来鉴别;如果只是说话晚 , 没有其他问题 , 父母小时候说话也比较晚 , 也有可能是特发性的语言发育迟缓 。 ”陈文雄说 。
他提醒 , 孤独症患儿的早期行为高危特征包括“不看或少看、不应或少应、不指或少指、不语或少语、不当” 。 “不语”就是指语言发育异常 , “不看”就是指与人缺乏眼神交流 , “不应”指喊名字不回应 , “不当”是指不当地使用物品 , “比如玩具车 , 一般孩子都是车轮朝下在地上开 , 孤独症的孩子可能就是把车翻过来 , 专玩车轮” 。
陈文雄特别指出 , 很少人有家长关注到“18月龄还不会按要求指人、指物”这一高危因素 , 也就是“不指” 。 不仅限于指人、指物 , 还包括会不会点头、摇头示意等 。 由于孩子这些非言语的沟通能力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 , 把握住“不指”这一预警症状 , 有望更早地发现孩子的异常 。
【【自闭症】孩子1岁半还不会这个动作,警惕自闭症!】在716名患儿中 , 还有部分是由教育机构转介的潜力 , 特点是相对家长和医疗机构转介的年龄较大、多为轻症 , 症状以多动、不合群为主 。
教育训练是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
父母或监护人初次关注到症候时患儿的平均年龄是2.13岁 , 而平均诊断年龄是3.28岁 , 和发达国家诊断年龄相当 , 但陈文雄认为 , 两者之间相差了一年多的时间 , 诊断时间还应该可以提前 , “很多父母或监护人发现了孩子的异常后 , 都认为可以等一下、观察一下 , 或者存在侥幸心理 , 例如觉得男孩子说话就是比较晚 , 或者‘贵人语迟’等 。 而错过的这1年多时间是挺宝贵的” 。
推荐阅读
- 「念子小厨」烧龙虾尾,孩子不能吃辣,比较喜欢十三香味道,做出来果然不错
- 我是个农村的女孩子,在市里读书,家里比较穷?
- 我现在在北京月薪六千,马上媳妇孩子要来北京,还欠了八万的信用卡,出路在哪
- 育妈记■“墨守成规”不懂变通,多半陷入了“功能固着”,孩子做事一根筋
- 娟儿妈妈▲是高智商的表现,很多家长却认为是坏毛病,孩子身上的5个特征
- 甜橘妈妈■这种情况被称作“过渡性客体”,要重视,孩子出现“恋物情结”
- 「凝妈物语」这三个物品别随便放,不利于孩子的发育,宝宝的房间里
- 南方孩子的北方妈妈:越能培养出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为什么越“懒”的妈妈
- 宝宝树儿说■家长需要教会孩子这些!,别让“老好人”的思维毁了孩子
- #欣妈咪谈育儿#直接影响孩子性格!教你有效控制情绪,李玫瑾:家长控制不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