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总挂在嘴上的教化民众,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呢?看看孔子怎么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人 , 他打破了贵族受教育的垄断现象 , 创办私学 , 广招学生 , 提倡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 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儒家也逐步形成了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的教化思想体系 。教化百姓是不是只教仁义道德等内容呢?没这么简单 , “学以致用”是孔子重点强调的内容 , 特别是作为统治者、管理者 , 对于百姓的教导更需要贴近实际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九章和第三十章两章的内容就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言论 , 合而为一一起来学习 , 这两章的原文是:子曰:“善人教民七年 , 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 , 是谓弃之 。”
孔子■儒家总挂在嘴上的教化民众,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呢?看看孔子怎么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教民”与“不教民” ,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教民者 , 教之孝悌忠信之行 , 务农讲武之法” , 就是说所谓的教化百姓 , 不仅要教育民众孝悌忠信等道德礼仪的内容 , 还要教导百姓务农习武等内容 , 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 还要让国家军备强胜 。
孔子■儒家总挂在嘴上的教化民众,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呢?看看孔子怎么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七年” , 朱熹引用了程颐夫子的注释“七年云者 , 圣人度其时可矣 。如云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国五年、小国七年之类 , 皆当思其作为如何乃有益” , 孔子之所以说七年 , 是因为他认为这么长时间应该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了 , 就好比曾经用过的期月、三年、百处、一世 , 大国五年、小国七年等等 , 都应该想想怎样用才有益 。钱穆先生注释则指出“古人约言数字 , 常举奇数 , 如一三五七九是也 。三载考绩 , 七年已踰再考 , 此乃言其久” , 古人常用奇数来代表一段大概的时间 , 如一三五七九等 , 古时三年一次绩考 , 七年时间跨过了两次绩考 , 主要表达用时比较长 。
孔子■儒家总挂在嘴上的教化民众,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呢?看看孔子怎么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即戎” , 朱熹注释“即 , 就也 。戎 , 兵也 。民知亲其上 , 死其长 , 故可以即戎” , “即”是就的意思 , “戎”是兵事 , 也就是战争的意思 。通过七年的教化 , 民众已经充分建立起了发族和国家的意识 , 爱戴自己的君主 , 愿意为国家献身 , 并且还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技能 , 故可以当兵打扰 , 保家卫国了 。
孔子■儒家总挂在嘴上的教化民众,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呢?看看孔子怎么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本章的译文是 , 孔子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 , 教化百姓七年之久 , 就可使其具备上战场的能力了 。”孔子接着又说:“如果不教导百姓就让他们上战场 , 可以说是抛弃了他们 。”
孔子■儒家总挂在嘴上的教化民众,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呢?看看孔子怎么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学者对本章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认为“即”应该解释为融合、同化 , “戎”则是指未开化、文明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 , “即戎”就是融合、同化未开化、文明程度比较低的人、民族和国家 。
而“以不教民战”中的“战”则是战栗、恐惧的意思 , 不教化百姓 , 仅仅用高压手段让人民害怕 , 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 , 其结果只能是被百姓抛弃 。本章整体就可以理解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教化百姓七年 , 就可以不断的融合、同化那些未开化、文明程度比软差错的民众来依附 。如果只知道用让人民害怕的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 其结果只能是被百姓抛弃 。也有一定的道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