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售同权引楼市难道真的要变天
近期有关租售同权引发楼市变天的新闻满天飞。尤其是上海两宗地的拍卖,更使这个问题火热异常!那么我们从香港楼市的现状来说明此事,毕竟事实胜于雄辩。而大陆楼市的学习对象一直是香港楼市,因此香港楼市的实例也对大陆楼市的未来发展极具参考价值。 香港房价为何涨如虎?有关香港楼市,依序来了解几个问题: A,香港房屋为什么是有限产权,而非永久产权?原因缘于香港的殖民地历史。香港楼市发展于英国殖民时期。当时,英国租借香港,并通过委派港督以实施管理的方式。鉴于租借期是有限的,因此香港楼市从一开始便实施了土地公有制,并因此催生了房屋的有限产权模式。实际上,大陆楼市后来也因学习香港模式而引入了此有限产权模式。 B,土地公有制对楼市催生了怎样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二点:首先,因为土地公有制导致市场上的土地供应方只有政府一家,因此地价屡创新高,并延伸出地价推动房价的剧本。比如5月16日,香港中环新地王总价233亿港元,单价高达53.8万港元/平方米,折合人民币47.7万元/平方米,无论是单价还是总地价均刷新香港土地价格的新纪录。其次,卖地收入成了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也催生了政府对卖地的依赖。香港楼市的上述剧本也正在大陆上演着。 C,香港商品房价格走势如何?因为地价助推房价,导致香港房价成为全球房价收入比最高的城市。且其房价仍在创新高中。香港中原地产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开发商在香港销售了近1万套住房。销售金额总计1360亿港元(合170亿美元),比2016年下半年增加了13%,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上半年销售数据。售出房屋的成交均价达到140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213万元)。与套均成交价节节攀升的是,香港新房的成交面积却在不断下降:香港新住宅的平均面积已经从2013年的95平米缩小到今年的57平米。 D,香港如何调控楼市?面对斗志昂扬的房价,香港政府也是调控不断,比如过去一年,港府相继推出的楼市调控措施包括:1),2016年11月,印花税率提高至交易额的15%,非永久居民在港置业税率提升至30%;2),2017年4月,一份合约购买两个以上单位需缴纳15%印花税;3),2017年5月,限制主要收入来自外地的代扣款人,DTI(供款负担比例)上限下调10%。但时下香港房价仍存在上涨压力,比如7月25日,长实地产执行董事赵国雄透露,下半年接下来的几个月楼市会继续“畅旺”,置业者仍然还是有买房的需求,因而今年的销售情况相当好,所以不管是现在已经销售的楼盘或者是还没销售的楼盘,可以把量放少一些,把价格做得好一些,未来会有加价的可能性。 香港商品房供应只占51%香港房价涨如虎之下,香港政府如何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香港政府的核心逻辑便是“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说白了,便是市场部分的商品房,大方向上让市场去定价,而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由保障部分来解决。 为了保障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香港构建了多层次的供应体系。据2011年数据,香港目前约260万套房子,为全城逾700万人口提供栖身之所,其中约有48%的人以不同形式受惠于政府的资助补贴。大致来讲,香港人住在以下四类房子里: A,公屋;公屋是“公共屋邨”的简称,基本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它主要由政府出资兴建并拥有产权,然后以便宜的价格租给低收入人群。目前香港的公屋单位超过70万套,其中绝大部分由房屋委员会管辖,为209万市民提供住房。 B,居屋;居屋指政府通过“居者有其屋计划”提供的房屋,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居屋计划自1976年开始推行,由政府提供资金,兴建楼宇,以低于市价30%-40%的价格,卖给公屋租户和其他符合标准的中下收入家庭。居屋的条件要好于公屋,建筑面积基本在40-80平方米之间,售价在两三百万港元左右。申请居屋同样有收入和资产限制。 C,夹屋;夹屋指“夹心阶层住屋计划”提供的房屋。所谓“夹心阶层”,主要指中低收入家庭。政府在上世纪最后几年实行该计划,兴建楼宇,以低于市价卖给市民,同时也提供贷款。夹屋面积为54-80平方米,售价为市价的七折。房屋在住满五年前禁止转让。夹屋数量仅9000套左右。 D,商品房;约占香港楼市供应总量的约51%。北京等热点城市为何要大力发展租赁房?近期有关租售同权说,搅得有些人据此认为楼市要变天了。不过在小编看来,这真是误解了租售同权。 A,发展租赁房,这是政府顺应市场规律,间接承认以后不少人已买不起房,只能租房的残酷事实。如此一说,并非纯属猜测式结论。 5月25日,在北京市政府,当时还是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的蔡奇(5月27日,蔡奇就任北京市委书记)与柳传志等中关村一群大佬级企业家座谈,座谈中有关房地产部分,蔡奇指出:“首都的地价高,房价高,不一定非要买房。现在的土地都要拆出来,老百姓都得按人谈,一个人少说100-200万。我们在大力抓租赁房,尤其是依托产业功能区,建大量的租赁房。”“这一轮的调控要让房价降,当然市场力量比我们要大。北京有限的土地要应对全国刚性需求,这是不对称的。一定要加强需求端的管控。”蔡奇的发言中已明确了未来大北京楼市的供应格局: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具体来说便是两点:首先,因为“市场力量比我们要大。北京有限的土地要应对全国刚性需求,这是不对称的。”因此,未来的北京楼市,有钱人去买商品房,以自己解决居住问题,从而实现市场的部分归市场。具体逻辑可详见此前的文章《大北京的接盘侠:未来北京楼市就是给有权有钱的人盖的》。其次,对于中低端人群,因为“首都的地价高,房价高,不一定非要买房。”因此这些人不必都得买房住,应转向租赁。因此从现在开始,北京将大力发展租赁市场,以形成购租并举的格局,从而实现保障的部分归保障。近期《经济日报》也对政府发展租赁房发表了观点:长期以来,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租赁供给结构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租户对居住产品升级换代的要求。同时,在户型需求、租期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匹配。推动实现城镇居民住有所居的目标,离不开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租赁关系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同时也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 B,非商品房投入的相关成本,大部分会由商品房买主来承担。因此发展租赁房,反而会助涨商品房房价;在中国,保障房的建设由市场来承担,而非政府掏钱建设,如一块地块在出售时,限制相应比例的保障房建设。因此相应比例的保障房的成本,完全是由另外比例的商品房买主买单。大方向来说,以后发展租赁房,以构建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的市场供应体系,本质逻辑便是放开商品房房价,然后通过商品房部分的收入来支撑保障房建设。切记,保障房的相关成本,大部分会由商品房来承担。 C,租售同权不可能真正落地;在中国,房价高企背后另一层原因在于,房屋身上承担了太多不该由房屋来承担的附加值,如上学、投资等,这是租房难以实现的。以上学为例,时下很多学区,连有房屋的人都得排队上学,租房的人如果也可以上学,就会催生更多的问题:1,催生新的社会冲突问题。因为租售同权背后的根本问题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如果优质教育供给不足这个根问题不解决,连有房屋的人都不一定能上得了学,何以让租房的人也可以上学,这岂不是加大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吗? 2,如果租房也可以上学,必然催生学区房租金上涨。而当租金上涨到一定时候,租售比更合理了,买房便成了划算的投资方式,因此会催生更多的买房投资者,从而进一步助涨房价,而不是降低房价; D,当租赁用地增加了,必然意味着商品房供地更少了。时下热点城市的土地供应受限,这是共性难题。当租赁用地增加了,必须导致商品房供地更少了,这会加大后期商品房的供求紧张关系,反而助涨房价。比如按照已公布的供地计划,“十三五”期间,上海计划新增供应的170万套住房中,租赁住房占比达到60%;未来5年北京新增的150万套住房中,租赁住房50万套;深圳未来5年计划供应65万套住房中,保障性住房达35万套。讨论楼市,多点理性,少点幻想。还记得当年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伟计划吗?当时不少外行也是高喊楼市变天,然后呢,然后就是房价一路高涨至今。政府时下发展租赁房,这是社会的进步,但对于那些幻想租赁房可降房价的人,睁眼看看香港楼市现状:非商品房供应高达近半,而商品房房价却涨如虎。
■网友的回复
1/ 这是两块拍卖地,若其账面价值极低,比如每平方几百元,那么上海那两块地的6000元并没有什么特别低的地方。另外这本来就是租赁租房用地(请注意,不是住宅用地或者其他),价格太高会产生回本期增加,开发商也不会用高价去拿。 2/ 政府调控,限售,租赁,既限制了楼价上涨,又限制了楼价下跌。限售,导致房屋市场供应量降低,即便成交量减少,价格不跌。房屋以租赁为主,导致短期炒房现象减少,价格不涨。这样来分析,却是政府稳定房价的好手段,题主这个说法,将片面突出,有些危言耸听了。至于有关租售同权的,我回答过另一个问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101222/answer/205340098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