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探访重启后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中国青年报■探访重启后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中国青年报■探访重启后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本文插图
3月30日 ,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 , 医护人员与需筛查人员视频连线 , 询问身体和心理情况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陈剑/摄
3月30日 , 北京小汤山医院启用第二周 , 该院首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 。
1月23日 , 小汤山定点医院紧急启动改扩建工作 , 53天后正式用于接收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人员 , 以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的治疗 。 截至3月29日24时 , 小汤山医院累计接收返京需筛查人员2002人 , 其中机场转运1682人 , 各区隔离观察点转运320人 , 最多的一天接待需筛查人员394人 。
17年后 , 小汤山医院作为保障城市安全的标志性机构被重新启用 , 再次承担起重大疫情的收治工作时 , 虽然病区内外都已换了新貌 , 但不变的是医者丹心 。
17年后的彩色病区
走进小汤山医院 , 斑斓的色彩打破了病区的沉闷 。 新建三层病区正是非典时期病区所在位置 , 开工改建前曾是一片荒林 , 现在这里搭起了积木一样的集装箱房 。
院内有B区、新建病区两个病区 , 共1600余张床位 。 前者为原病区改造而成 , 用于收治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 , 新建病区则主要用于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人员的收治 。
17年前的病区只有一层 , 色彩单一 。 一位医护人员回忆 , 非典时期的病区是由彩钢板和集装箱搭建而成的临时棚子 , 区域有限 , 装置也比较简陋;现在 , 基础设施从满足基本所需到实现“平疫两用” , 新建的病区空间也比那时大了许多 。
病区内部两侧墙壁上随处可见彩色涂鸦 , 亮丽的图画可以缓解患者压力 。 病房里WiFi、电视、广播全覆盖 , 床头有一台智能呼叫设备 , 轻按一下按钮 , 就能直接视频连线到护士站 , 表达自己的需求 。 房间内的卫生间可紫外线消毒 , 也安装了呼叫按钮 。 如果想点外卖 , 扫一下门上的二维码 , 就能即时点餐、移动支付 。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工作专班副组长马迎民介绍 , 为了加快确诊患者康复 , 确诊病房配有康复师 , 可及时根据每名病人的不同情况开展呼吸康复和肢体康复 。 有一些患者对新冠肺炎不太了解 , 多怀恐惧心理 , 导致食欲减退和睡眠缺乏 , 因此院里不仅安排了心理疏导小组 , 还通过自助音乐系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 。
AI提升小汤山效率
在筛查收治人员的高峰期 , 小汤山两天出台了十余项流程优化的举措 , 医护人员将之称作“小汤山效率” 。
启用前仅一周时间 , 2000多件医疗设备就全部进场安装完毕;药学组3天确立医药目录 , 不到10天配齐了500多个品规药物;信息组从无到有 , 完成了信息技术的规划、设计和评审 。
此外 , 人工智能也助力小汤山医院提速 。
小汤山医院放射科主任董大伟说 , 作为一名影像学诊断大夫 , 平时一例病人的200多幅图像 , 要从头看到尾 , 从发现病灶、测量、到提出诊断意见 ,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5-15分钟 , 如果运用AI系统 , 短短几秒就能把所有新发病灶精确勾勒出来 。
他演示着AI系统呈现的一例确诊肺部图像 , “可以看到这个区域的病灶有明显的体积增大 , 对于这部分受损面积 , 原来我们大夫靠手量 , 现在AI能够直接识别、定量计算” 。
除了能帮放射科医生迅速检出病例 , 人工智能还应用于药品服务、后勤保障等多个领域 。 医院内有病例录入语音系统、自动分药机、人脸识别一体机、送货和消毒机器人、智能污水处理系统等 , 不仅节省人力 , 提高了准确性 , 而且降低了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
高效率同时严把关 ,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工作专班副组长陈静说 , 入院医嘱、标本采集、转运、核酸检测、CT检查、结果汇报、病情判断、出院组织等关键环节都是点对点盯防 。 例如 , 标本采集方法从集中采集小组到班班有采集护士 , 从每日3次到每日6次;通过摆渡系统让医生第一时间看到结果反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