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阿斗投降乐不思蜀,后世总有许多聪明人翻案

说到阿斗投降 , 说到他乐不思蜀 , 后世总有许多聪明人翻案说到阿斗投降乐不思蜀,后世总有许多聪明人翻案
@某个张佳玮:说到阿斗投降 , 说到他乐不思蜀 , 后世总有许多聪明人翻案 , 说 , 刘阿斗根本不笨 , 是大智若愚 , 是明哲保身 , 甚至有大局观云云 。嗯 , 说说这茬 。阿斗乐不思蜀时 , 司马昭没说他笨 , 只说:“人之无情 , 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 , 不能辅之久全 , 而况姜维邪?“”当然会有人分析说刘禅是大智若愚什么的 。 但司马昭根本没在乎阿斗聪明不聪明 。 他的重点是 , 刘禅无情 。在刘禅投降前 , 他的儿子刘谌劝他:“若理穷力屈 , 祸败必及 , 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 , 同死社稷 , 以见先帝可也 。 ”刘禅不听 。 刘谌自己去哭昭烈庙 , 先杀妻子 , 而后自杀 。 这是真刚烈 。刘禅投降前 , 成都的局势的确危险 。 刘禅自己 , 也确实朝政内乱 , 政令不一 。 所谓主暗而不知臣过 。但并非不能打 。姜维全师 , 尚在剑阁;钟会在汉中 , 已考虑回师 。 罗宪在东 , 霍弋在南 。 邓艾本是孤注一掷 , 侥幸成功 。若论艰难 , 刘璋在同等情况下 , 撑了刘备一年 。 孙权面对曹操大军临江、内部意见不一时 , 依然懂得奋起对抗 。更不用提刘禅他老子刘备 , 在徐州之败、汝南之败、当阳之败后 , 经历了多少次险境 , 照样还是挺过来的 。就在此事五年前 , 诸葛诞在淮南面对司马昭二十六万大军 , 还是死扛到了最后 。相比起三国其他案例 , 刘禅是:在还能打的前提下 , 自己选择了投降 。有所谓宦官黄皓搞事情 , 其实有点为尊者讳 。众所周知 , 历来用宦官者 , 多是天子的白手套 。黄皓一个宦官 , 有狗屁背景?还不是刘禅给他撑腰才能有话语权?所以陈寿都直说了 , 用诸葛亮时 , 刘禅还是个循理之君;用了黄皓 , 刘禅就是昏君 。刘禅的性格 , 怎么形成的呢?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 , 十三年就发生了当阳之战长坂之变 , 赵云保护他脱身 。到他懂事时 , 刘备已经坐领荆州 , 而他自己没有母亲 。刘备早年流离奔走、不避艰险、髀肉复生的感叹、得到卧龙的欢喜 , 刘禅都没经历过 。未成年 , 父亲逝世 。 诸葛亮为他统筹一切 。 二十八岁 , 诸葛亮逝世 。 三十刚过 , 妻子张皇后逝世 。到蒋琬246年过世时 , 刘禅时年近四十岁 。魏略曰:“琬卒 , 禅乃自摄国事 。 ”说他自小当了孤儿 , 之后当了四十年的傀儡……并不为过 。这样的性格 , 也就不奇怪了 。刘禅投降前后 , 有个关键角色 , 谯周 。蜀记曰:“周初见亮 , 左右皆笑 。 既出 , 有司请推笑者 , 亮曰:「孤尚不能忍 , 况左右乎!」”这人在蜀汉 , 是个絮絮叨叨的儒生:“周虽不与政事 , 以儒行见礼 , 时访大议 , 辄据经以对 , 而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焉 。 ”如上所述 , 谯周劝刘禅投降前 , 刘禅有许多选项:去南中 , 东到白帝 , 坚守待援 , 都可以 。但谯周就在那里说了:南中心思叵测 , 不能去啊!——只要刘禅您降了魏国 , 魏国一定会厚待 。谯周还吹牛呢:魏国不裂土封您为王?我亲自去跟司马昭辩论!司马昭若知道了 , 估计心想:神经病……结果刘禅就听了他的话 , 投降了 。刘禅的心思 , 其实不难理解 。他自小无母 , 成年丧父 , 三十来岁丧妻 。他一生没受过苦难 , 却也没有过征伐的功业 。他父亲与关张奔走天下矢志不渝的汉室 , 对他而言只是个词汇 。他在成年后就没离开过成都 。 他的世界很狭小 。 他只想好好活着 。 姜维、罗宪、廖化、张翼们的奋斗 , 对他而言 , 太遥远了 。能活着就好 。 他一定是这样想的 。 从小到大 , 接触的人都没欺负过他(他父亲、诸葛亮、蒋琬、费祎都对他尊重) , 所以他一定觉得 , 只要自己乖乖的投降 , 就没啥事了吧?于是就降了 。虽然姜维们在剑阁怒吼“我等死战 , 奈何先降” , 虽然姜维在竭力地“日月幽而复明” , 但那些对刘禅而言 , 太遥远了 。——曹丕轻薄 , 但他经历过宛城之战 。——孙权不厚道 , 但他确实带兵打过仗 , 还亲自打过老虎 。——曹睿到过前线 。 曹髦甚至被认为有曹操的英武 。——三国靠谱的君主 , 多少都有过实际做事的经验 。 刘禅 , 没有 。“如果魏国不封您为王 , 我亲自去洛阳跟司马昭辩论!”吹完牛 , 哄到蜀汉投降后 , 谯周没去洛阳 。 走到半路 , 到汉中 , “哎呀我生病了 , 去不了了!”就这样怂了 。孙盛如此评点:“禅既闇主 , 周实驽臣 。 ”刘禅和谯周 , 就是昏君加驽臣 , 笑煞邓艾 , 气煞姜维 , 逼死了自己的儿子 。史有定论的一个无情之人 。 再说他大智若愚 , 终究也只是一个无情利己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 , 若不可辅 , 君可自取” 。当年白帝城 , 话说到这地步 , 刘备不是不知道自己儿子有问题的 。毕竟刘备看人之准 , 从没错过眼 。后来孙皓降伏 , 三国一统之后 , 孙秀哭道:“昔讨逆壮年 , 以一校尉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 , 此何人哉!”——当年孙策一个人创立基业 , 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这他妈什么人哪!同理 , 昔昭烈、关张马赵黄、诸葛亮 , 以新野一县之地 , 奔走流离 , 创立基业 , 奠定西南 , 汉室得多享半个世纪 , 今刘禅举西南以弃之 。 这他妈什么人哪?!自然有和平主义者会说 , 刘禅降得明智:他降了 , 百姓不受苦 。嘿嘿 , 那真是小瞧古代了 。须知在古代 , 征服者并不会因为你投降了便把你当人看 。三国时多少屠城不提 , 投降者连二等公民都算不上 。就在刘禅投降之后不久 , 因为钟会事件 , 发生了成都之乱 , 结果死者无算 。 魏国士卒趁乱大杀成都百姓——刘禅投降后 , 并没人给他们做主 。所以刘禅投降 , 导致他儿子死了 , 姜维死了 , 关羽后代全被灭门了 。 成都遭遇空前劫难 。 所有人都牺牲了 。成全的 , 只有刘禅和谯周的两条性命 。所以啦 , 就是这么利己无情的昏君驽臣 , 千古定论 。他们当然不算特别傻 , 但无所谓了:在保全自己方面 , 他们可聪明了 。但如果赞美他们大智若愚 , 那真是 , 跟他俩一个德行去了 。所以姜维们怒吼“我等死战 , 奈何先降” , 后来又继续“日月幽而复明” , 其实是一个苍凉的悲剧 。对面是弑君谋逆的司马家 , 自己背后却是无血性无担当的君王 。 保哪一面 , 都让人痛苦 。所以姜维殉了蜀汉 , 带走了邓艾和钟会 , 既悲哀 , 却也大概是 , 他最好的归宿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