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发达后该不该帮穷亲戚?古人有个做法很解气,但的确是出于无奈

亲戚 , 个人因血缘、婚姻等条件衍生出去的各种关系 , 与家庭一起产生 , 从起源开始 , 原本是很温馨的 , 为什么这么说?
1.
【亲戚@发达后该不该帮穷亲戚?古人有个做法很解气,但的确是出于无奈】上古 , 在氏族部落以及宗族聚居的时代 , 那时候 , 财产属部落以及宗族共有 , 由部落以及宗族根据需要分配 , 大家一起 , 患难与共 , 守望相助 , 谁也离不开谁 , 在这种状况下 , 亲戚之间的联系很紧密 , 关系自然也很亲切 , 但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 。
亲戚@发达后该不该帮穷亲戚?古人有个做法很解气,但的确是出于无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尤其是商鞅变法之后 , 一方面因生产力发展 , 个体家庭的独立性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 , 统治者为了“编户齐民” , 为了有更多的纳税单元 , 以法令的形式将宗族这个大家庭析为若干的小家 , 即“令民父子 , 兄弟同室息者为禁”以及“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 , 倍其赋”等等 。
将小家庭从大家庭中分割出去 , 经济上还单独核算 , 不在像以前一样财产共有 , 大约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 亲戚之间彼此不再那么亲密 , 而是有了别的算盘 , 而且 , 这个问题起初就是比较严重的 , 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睡虎地秦墓竹简》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 曰:借父优锄 , 虑有德色;母取箕帚 , 立而秽语 。
儿子不但不帮父母干活 , 对父母的态度还很恶劣 , 把自己的耙子、锄头借给父亲使用 , 就像做了什么大好事似的 , 脸上露出施恩的眼色 , 母亲借用一下儿媳的簸箕、扫帚 , 儿媳就要问三问四 , 言语之间很不客气 。
2.
分家之后 , 对待父母都是如此 , 其余亲戚之间 , 关系能好到哪一步 , 已经可想而知 , 而且 , 这个家已一分开就再也没有合拢过 , 战国时期 , 似乎有个齐国还支吾了两天 , 还坚持宗族聚居 , 但到战国以后 , 就成了天下通行的道理 。
亲戚@发达后该不该帮穷亲戚?古人有个做法很解气,但的确是出于无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的这种现象虽然是个例 , 但亲戚之间关系下滑 , 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 不然的话 , 《礼记·礼义》当中为何将:父慈 , 子孝 , 兄良 , 弟悌 , 夫义 , 妇听 , 长惠 , 幼顺 , 君仁 , 臣忠等称之为“人义” , 以礼法的形式维护家庭以及亲戚之间的关系 , 俗话说的好 ,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 若非有这么一个趋势 , 而且还到了不得不认真对待 , 着手解决的地步 , 后人何必要煞费苦心的研究制定各种亲戚之间的相处规范呢 。
就这么一代代的传下来 ,亲戚之间 , 就不再像以前那么亲密 , 而是越来越陌生 , 越来越疏远了 。
可这一切的根源在哪儿 , 还用说吗 , 要害就在于“经济上单独核算” , 总之一句话 , 一个钱字真能害死人啊 , 如此下来 , 亲戚之间成为单独的个体已成不争的事实 , 但又有《礼记》提倡的 “人义”约束 , 一方面疏远 , 一方面又必须亲近 , 数千年下来 , 亲戚之间就这么尴尬的共存着 , 乃至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 。
3.
今天就讲一个发达后该不该帮穷亲戚的问题 , 那么 , 该帮还是不该帮呢 , 古人有个做法 , 似乎能提供很好的范例 , 这个故事记录在《列子·说符》当中 , 发生的背景大约在战国时期 , 也就是大家刚开始着手分家的时候 , 故事是这样的 。
亲戚@发达后该不该帮穷亲戚?古人有个做法很解气,但的确是出于无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鲁国施氏原本家里很穷 , 大家都以为他们可能没什么指望 ,但幸运的是 , 施氏有两个很争气的儿子 , 一个喜欢儒术 , 一个喜欢兵法 , 都学了一身的本事 ,学成之后 , 喜欢儒术的儿子到了齐国 , 得到齐侯的青睐 ,因此当上了众公子的师父;喜欢兵法的儿子呢 , 一竿子跑到 楚国 , 得到楚王的亲睐 , 当上了楚国军正 , 这样一来 , 施氏一下子就发达起来 , 发达起来怎么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