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李宗盛犀利吐槽华语乐坛:听音乐的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猪( 二 )


音乐人的审美和生意人的追求 , 两者要如何平衡?史航给出的答案很棒 , 一个创作者对市场最好的态度是同床异梦 , 一边对更好的女子(梦想)有追求 , 一边又不耽误传宗接代(生存) 。 歌手本是事业 , 想要继续音乐先解决温饱 , 但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守情怀 , 切勿被利益蒙蔽双眼 。
现在整个流行音乐产业都是粉丝产业 , 如果你不能从粉丝那里获利 , 那就再见了 。
成批创造艺术家就是创造明星 。 中国音乐产业的造星时代始于2004年的《超级女声》 。 仅仅在10年多一点的时间里 , 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成熟的商业模式 。 20世纪90年代 , 广东音乐的产业化催生了大量的日本歌曲 。 当歌唱和写作的时代到来时 , 它的荣耀不会再现 。
目前的草案模式是寻找潜在的候选人 。 成功的草案将直接进入签署过程 。 然后 , 操作模式是发布记录 , 去综艺节目 , 并以编程方式接收通知 。 他们知名度的积累不再是基于他们作品的传播 , 而是基于曝光率和出镜率 。 因此 , 判断一个歌手的价值就成了粉丝的数量 。
一个歌手 , 即使你歌唱得好 , 创作得好 , 没有粉丝 , 基本上意味着没有人会为你的作品付钱 , 你将失去市场价值 。 另一方面 , 在粉丝的支持下 , 一部质量不高的作品也会榜上有名 。 周杰伦的《《说好不哭》》与他早期的作品相比并不光彩 , 但是在发行的3个小时内销量就超过了1500万 , 这是歌迷价值的体现 。
老一辈的歌手也有歌迷 , 但歌迷的影响力远不如现在 。 至少他们的作品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扰 , 他们仍然以高质量取胜 。 当流行音乐成为粉丝经济时 , 娱乐公司不再想打包内容 , 而是成为多元化的艺术家 。 以前音乐家是创造者 , 歌曲是产品 , 现在唱片公司是创造者 , 歌手是产品 。
听音乐 , 你喂他猪食 , 他就会变成猪;如果你喂他品味差的歌 , 他会一直这样 。
音乐属于文化的范畴 。 它应该满足安慰所有灵魂的需要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音乐不是好的或坏的 。 但这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的 。 作为一名职业音乐家 , 音乐必须好坏参半 。
歌词是否空洞直白 , 构图是否粗糙 , 构图是否丰富和谐 , 构图的初衷是否被感知 , 这些都是判断一首歌曲质量的标准 。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提供了一种宣传个人作品的方式 , 也大大降低了普通人实现歌手梦想的门槛 。 同样 , 它也是“口头歌”生存和繁衍的土壤 。 类似于《小苹果》的网络神曲并非全无用处 。 可怕的是 , 许多歌手只看到它能带来名声和财富 , 所以他们都创造了《小苹果》 。 这是时代的问题 。 中国音乐产业的停滞几乎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 即使一些特殊的音乐家如梁波和华晨雨不时出现 , 也很难依靠少数人来改变基于互联网的大众美学 。 流行音乐想要进步 , 其根源总是公共美学 , 但公共美学需要并且只有音乐家才能引领 。
华语乐坛止步不前 , 几乎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 , 即便不时会有梁博、华晨宇等特质音乐人崭露头角 , 但基于网络的大众审美 , 很难依靠少数人便能有所改变 。 流行音乐想要进步 , 根源永远是大众审美 , 但大众审美 , 需要也只有音乐人才能引领 。
【李宗盛■李宗盛犀利吐槽华语乐坛:听音乐的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猪】\"听音乐的人 , 如果你喂他猪食 , 他就会变成猪.\"李宗盛的这句话不是对观众品味的贬低 , 而是一位尽职尽责的音乐家对同龄人甚至整个行业的质疑和呼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