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之外,意大利“封城”的生活细节( 二 )

数字之外,意大利“封城”的生活细节
3月21日 , 在意大利罗马附近的奥斯蒂亚 , 写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横幅挂在阳台上 。我生活的这个人口只有15万的小城 , 虽然确诊数也在一两周内从数10例上升到了近300例 , 基本的生活需求却几乎没有受影响 。疫情暴发之初 , 我在家人催促下紧张兮兮跑到超市囤货 , 生怕去晚了就没有了 , 结果发现除了消毒洗手液仍然短缺 , 超市里所有货物都供应充足 , 甚至还有满满的打折销售的卫生纸 。 小城的宁静持续了两周 , 直到意大利全国“封城”才明显感受到周围的变化 。 原本熙熙攘攘的主商业街如今空无一人 。 在公共场所彻底关停前依然习惯于坐在露天咖啡座看报纸晒太阳的人也已无影无踪 。 超市里的工作人员都戴起了口罩 , 顾客中至少2/3也自我防护起来 , 排队结账时自觉地间隔一米 。 意大利人终于紧张起来了 。可他们之前不知道这个病毒的厉害吗?恐怕并不是的 。 最初我犹豫要不要回国过年时 , 从同学到导师都一致劝说我不要回去了 , 甚至已经开始担心那些已经身在国内的中国学生 。 他们都有读新闻知道这个病毒的厉害 , 可这种“知道”恐怕只是一种遥远而笼统的恐惧 。 病毒可以随人流动 , 我们割裂的生活世界却并未因共同的敌人而弥合为一 。 由于缺乏对彼处现实生活的了解 , 对别处的疾病的想象也无法移植到自己的生活中 。 在面对病毒时 , 我们并不是作为整体的人类来面对 , 而是病毒每敲响一扇门 , 门内的人都重新和病毒打了个照面 。意大利疫情暴发后 , 我的意大利同学们却出奇的平静 。 就算平时也会热心关注环保和女性权益等议题 , 此时也只是乖乖宅在家中 , 认为只是多了些时间做平时来不及做的事 。 我所看到的一些民间志愿团体 , 也多限于社区内的互助 , 比如年轻人自愿帮老年人外出购物送上门 。 反倒是我们这些留学生互相联系了起来 , 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资讯搬运组 , 翻译最新的新闻报道和时评 , 力图做些什么 。在连日劳作精力几乎耗竭之后才意识到 , 在一个成熟的有安全网的社会中 , 每个层级都有各自的分工 , 每个人都只需承担好自己那部分职责 。 过于松散的社会带来的活力与分工过于细致的社会带来的固化 , 也许都需要反思 。 在这场无人能独善其身的瘟疫中 , 我只能衷心的为所有可以幸免的灾难祝祷 , 为所有无法幸免的灾难祈福 。(作者系在意大利的中国留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