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科幻片里的机器人走进现实


不久前 , 武汉最后一个方舱医院休舱时 , 医护人员纷纷与一名机器人合影留念 。 这名机器人和11名战友 , 在方舱24小时待命 , 消毒清洁、送药送餐、测温巡查样样在行 , 导医咨询、监测体能、领舞跳操也不在话下 。 机器人的大脑连接着5G网络 , 一套大数据疫情管理系统为医护人员搭建起“智能方舱” 。
在上海 , 这些机器人的兄弟姐妹将在今年大规模“出生” 。 作为今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之一 , 总投资超过35亿元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即将在闵行区马桥镇开工 。
「新民晚报」科幻片里的机器人走进现实
本文插图
医护人员与机器人合影留念
1
智慧大脑在云端
机器人的“娘家”名叫达闼科技 , 从接到命令到部署交付 , 团队只用了6天 , 之所以能快速奔赴疫情防控一线 , 核心原因是这些机器人都有“云端大脑” 。 简单说 , 服务机器人的大脑 , 也就是把机器人的控制部分放到云端 , 经过高速的专网下达命令 , 速度将更快 。 机器人的小脑 , 也就是关节控制则“下放” 。 给机器人自己管理 , 不仅可以使机器人更加高效 , 还可以降低单个机器人的生产和运营成本 。
“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云端智能机器人运营商 。 ”在达闼科技联合创始人、达闼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兵看来 , 达闼创造出一套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紧密连接的基础智能架构 。 任何机器人都是服务的实施者 , 开发者则根据需要进行AI应用的定制化开发 , 类似现在智能手机上的各种 APP , 新的功能只需从云端发出指令就可以实现柔性升级 。
「新民晚报」科幻片里的机器人走进现实
本文插图
在5G网络下 , 云端智能机器人可以触类旁通 , 举一反三 , 将看到、听到的信息变成知识 , 而且可搜索、可关联、可推理 。 比如在疫情中应用的导诊机器人 , 通过云端大脑 , 可以实时更新数据库 , 使机器人能快速、准确地回答患者问题 。
2
创新应用试验场
在马桥镇中青路上 , 达闼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生产工厂 , 更像一个科技感十足的展示空间 。 这边 , 送货机器人正在提醒你是否方便为他让道;那边 , 机器人正把咖啡从柜台取下递给你;工厂正中的大屏幕上还显示着武昌方舱医院智能方舱指挥中心的画面 。 另一侧一排排的托盘里 , 则分门别类放置着各种零件 。
疫情期间 , 达闼科技快速调度 , 在原有的机器人本体的基础上迅速开发出更多疫情急需的功能 , 一个多月为前方提供各类机器人超过1600台套 。
“比如 , 这台机器人以前只能清扫 , 疫情期间我们紧急开发了消毒功能 。 不少机器人消毒时只能在无人环境下进行 , 我们正在开发一种新技术能满足人机共存的消杀环境 , 复产复工后这类需求非常迫切 。 ”汪兵指着工厂里穿梭自如的各色机器人介绍说 , 疫情一线是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试验场 , 成为某些领域的“刚需” 。
「新民晚报」科幻片里的机器人走进现实
本文插图
与以往工业机器人的“高大威猛”不同 , 这里的机器人都显得十分轻巧 。 “服务机器人的关节可能达到40多个 , 能做开门、递水等简单却精准的动作 , 还拥有感知运动并精确回馈的能力 , 关键在于智能柔性执行器 。 它以传统伺服控制十分之一的体积 , 承载更大的扭力矩 。 这是我们的核心产品 , 是未来服务型机器人必备的硬件之一 , 国内原本主要依赖进口 。 ”
3
服务机器人“新镇”
作为新基建重要领域之一 ,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 。 为响应上海全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 达闼机器人有限公司于2018年10月在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注册成立 。
“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日本发那科、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KUKA , 都已经在上海布局 。 当前 , 机器人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 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 , 尤其是伴随着社会老龄化速度的加快 , 家用、医疗以及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持续增长 。 疫情加速了这一发展势头 。 伴随着AI产业的发展 , 上海也将成为服务机器人的前沿阵地和产业中心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