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财经@590万商户恨透你!但疫情期间 我们只能指望你!( 二 )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半年大报告》显示 , 2019年第二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 , 月度活跃用户规模为11.4亿 , 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天花板已至 。 而在用户数据增速放缓的趋势下 , 互联网各个领域的规模效应反而越发放大 , 这使得市场竞争的优势集中在头部企业 。
拿外卖举例 。 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 , 截至2019年12月31日 , 美团日活用户数已达到6985.86万 , 在生活服务类App中处于首位 , 饿了么同期日活用户数仅为1097.03万 。
美团的日活是饿了么的6倍 , 作为外卖界的两大巨头 , 饿了么从数据上看显然不是美团的对手 。 排在后面的更不用说 , 阿里系的口碑依托巨大流量入口 , 也只位列第四 , 无法和美团抗衡 。
美团之所以强大 , 就来源于庞大的流量入口 。 美团业务具有多样性 , 外卖、民宿、酒旅、出行、线下超市、共享单车、金融支付、生鲜等等 , 一站式解决生活需求 , 美团的用户粘性被加强 。
有数据为证 , 一份Trustdata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国外卖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 , 截止2019年6月 , 美团外卖商家的用户粘性为66.3% , 而饿了么则为57.1% 。
饿了么的用户粘性低 , 就是因为它业务结构单一 。
用户粘性增强 , 又进一步巩固流量的稳定性 , 确保带来收益 。
实战财经@590万商户恨透你!但疫情期间 我们只能指望你!
本文插图
2019年美团发布“十一外卖消费大数据”显示 , 国庆假期 , 全国外卖订单同比增长43% , 其中旅行外卖订单同比增长47% 。 说明美团的出行业务的流量在助力外卖业务 。 不同业务之间流量的相互碰撞 , 效果是非常惊人的 。
光靠简单的扩展业务线是无法获取忠诚的用户流量的 , 技术需要为“开拓疆土”打头阵 。
美团花钱除了获取最基础的流量之外 , 作为一家生活服务领域的巨头 , 美团在研发新技术上也投入不少 , 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 。
在研发上 , 美团一直在投入 。 2015年 , 美团的研发费用只有12.5亿元 , 到2018年 , 这个数字涨到了70.72亿 。
很多人疑惑 , 美团这些业务看起来很简单 , 怎么需要有技术含量呢?
非也非也 。
拿外卖举例子 , 外卖的配送过程涉及到大数据精准计算 , 机器学习 , 需要极高的技术研发投入 , 优化客户体验 。 2018年 , 美团外卖业务的收入占到总营收的一半以上 , 撑起了美团的半壁江山 , 所以外卖对美团来说 , 非常之重要 。
从浏览到用户下单、支付、商家接单、骑手配送 , 最后到送达过程 , 一单业务完成的链条是非常长的 , 但是容错率非常低 。 这也是我们说的即时服务 。
要确保每天超过3000万单能够万无一失的送到客户手上 , 这并不简单 。 看看下面这张图 。
每一次订单调度 , 都要求经过数亿次的计算 , 以实现路径方案最优化 。 美团智能调度系统经历过几轮升级 , 5.0版本发布时 , 已经可以做到0.55毫秒内为骑手分配最优路线 。
因此 , 在配送的效率上 , 也必须快人一步 。
2016年10月 , 饿了么宣称蜂鸟“准时达” , 单均配送时长已降至29分钟 , 而12月美团就把外卖平均时长降低到28分钟 , 比饿了么快了1分钟 , 时间越短 , 要求的技术升级要求更高 。
除了人工配送 , 美团利用AI技术研发出自动驾驶的配送车 , 并申请25项自动驾驶技术专利 。 这些技术涉及到特定情景的车辆底盘、多传感器融合、高分辨率地图及基于AI的驾驶 , 每一项应用的技术门槛都相当高 。
此外 , 美团还研发并落地无人车配送 。
2016年10月 , 美团就成立项目组研发 , 特定场景下的无人车配送 。 2018年7月 , 美团举办了无人配送开放平台发布会 , 这一平台基于智能调度系统、美团云、大数据以及数据安全体系 , 开放无人配送技术给供应链上下游机构 , 并给予运营、商家、销售方面的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