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大奸杀案嫌犯给人印象忠厚,为何这让人后怕?
据媒体报道 , 2月24日下午 , 就“1992.3.24”故意杀人案(南医大女生被害案)侦破详情 , 警方已经给出相关通报 。 一言以蔽之 , 就是“很不容易” 。 不过 , 回到“凶手”的世界 , 总还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 他“潜逃”28年 , 已经一定程度的“上岸”(媒体获悉: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 经营名犬生意 , 公司全职驾驶员) 。 所以 , 当他被捕后 , 无论是家人 , 还是同事都感觉很惊讶 。 无论是狗圈的人 , 还是他的同事 , 都觉得他“很忠厚” , 根本不会把他跟强奸杀人犯联系起来 。 不得不说 , 人性之复杂 , 总是无法估量 。 他作为强奸杀人 , 十恶不赦 。 但是 , 却又在自己的关系链条中 , 显得“和善忠厚” 。 这种事情 , 如果复盘起来 , 确实让人后怕 。 他今年54岁 , 作案时26岁 。 案发当年 , 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讲 , 想必在作案后 , 肯定会有短时期内的失措 。 但是 , 人就是这样 , 时间可以稀释一切 。 当他开始发现 , 自己已经“安全”的时候 , 很自然也会回归正常的生活 。 目前来讲 , 我们并不知道他当初的“作案动机” 。 当然 , 随着案情的逐步浮出水面 , 这个“谜团”会被进一步揭开 。 无论怎样 , 善恶总是游离在人性之间 。 他作案时 , 人性走向恶的极致 , 他回归正常生活后 , 人性可能也跟多数人差不多 。 当然 , 之后他有没有再次作案 , 这依然需要进一步的追问 。 因为 , 这关系到“彻底的恶”和“失控的恶”的基本区分 。 如果一个罪犯 , 连续作案 , 不知悔改 , 那么这种人根本上就是恶的 。 反之 , 一个罪犯要是作案后 , 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 , 并且不再作恶 , 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控的恶” 。 当然 , 一个基本的前提是 , 这用来解构人性是非可以 , 但在法律上应该无差别 。 毕竟 , 对于强奸杀人行为来讲 , 无论是“道德审视” , 还是“法理审判” , 都会给予最重的打击 。 但是 , 对于人性的解构来讲 , 却必须超越这两个范畴 , 站在更为全面的视角上 , 对人下定义 , 对善恶下定义 。 只有如此 , 我们才能在人性的复杂中 , 看到所谓的“微光” , 并以此去打捞那些“被丢弃的人” 。 要知道 , 出现“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反差 , 并不是判断力的问题 , 而是脸谱化识人 , 本就是一种“偷懒”的方式 。 但是 ,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 , 这或许又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 因为 , 并不是所有人都精通心理学 , 行为学 , 社会学 。 所以 , 只能依赖“经验主义”和“脸谱框架”进行具体的人际判断 。 所以 , 就“凶手”同事的惊讶表现 , 显然是可理解的 。 因为 , 无论是谁 , 遇上这样的事情 , 都可能短时间内无法接受 。 尤其 , 对于曾经跟“凶手”单独接触过的女同事 , 更会感到无限的“后怕” 。 毕竟 , 他强奸过人 , 还把女生杀害 。 这种想象力的复盘性恐惧 , 是正常的 , 也是异化的 。 无论怎样 , 他的同事没有被伤害过 , 应该是最值得庆幸的事儿 。 所以 , 所谓的“知人知面不知心” , 本质上也是一种弥合后怕的过程 。 甚至 , 作为他的同事 , 也就此会对生活的认知有更深刻的反思 。 毕竟 , 同“恶魔”共事多年后 , 竟然浑然不知 , 这总让人有些尴尬 。 当然 , 人的异化是分阶段的 , 有修正的可能性 , 所以 , 才会出现“魔鬼和佛主”的共同体 。 就如“南医大奸杀案凶手”来讲 , 他的26岁 , 应该是最魔性的“时刻” 。 至于之前发生什么 , 之后发生什么 , 有关联性 , 但不是“必然关联” 。 如果 , 最终实证 , 他在作案后 , 再也没有危害社会的行为 , 基本上可以判定 , 他是失控后的恶魔 。 甚至 , 我们从奸杀行为的动机变化来看 , 多数情况下 , 罪犯并不是一定要杀死受害人 , 而是觉得场面无法控制 , 才会导向杀人的地步 。 因为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 女性被性侵害后 , 很多受害人会沉默 , 甚至被侵犯者控制 。 这导致 , “性侵者”会很猖獗 。 当然 , 遇上一个烈性的女子 , 他们也其实是恐慌的 。 总之 , 作恶者从来不会自信满满 , 只会心惊胆战 。 从心理学角度看 , 这是既定的事实 , 即便是再凶狠的罪犯 , 也是如此模样 。 至于 , 同事的“惊讶” , 一半缘于“后怕” , 一半缘于对“眼见为实”不确定性 。 说到底 , 每个人所感受的世界 , 都是主观性的 。 一个人背后给你捅刀子 , 只要你不知道 , 依旧不会作出任何反应 。 但要是当面给你难堪 , 多数时候 , 就会感受到无限恶意 。 所以 , 人与人相处 , 隔着肚皮总体来讲是好事儿 。 因为 , 就算最好的“朋友” , 也会在背后对他(她)者“说三道四” 。 就比如“南医大女生被害案嫌犯同事” , 他(她)们对于凶手的认知 , 就是职场人设的认知 。 所以 , 也就能理解 , 为何会得出“人善忠厚”的判定 。 因为 ,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 人对人的评判 , 往往是在“出事后”才能浮出水面 。 如果一个人经常当着另一个人的面强调“你是好人” 。 可能 , 会被周遭认为是“神经病” 。 最典型的例子 , 就是对逝者的评价 , 基本上都是积极的 , 当然也是片面的 。 这跟国内的文化特质有关系(对死者保持最大程度的善意) 。 于此 , 对于好坏人来讲 , 永远是“公域”和“私域”的尺度博弈 。 一般来讲 , 只要不犯错误 , 还探不到公域的尺度 。 通常而言的“人渣”也是“私域”的尺度的标签 。 一旦 , 可以称得上“坏人” , 基本上就是触犯公共边界 。 但是 , 永远要知道 , 一个人不可能坏到没有半点人性 。 这从大多数杀人罪犯的行为中 , 都能看得出来 。 很多罪犯 , 可能是个“好父亲” , “好丈夫” , “好儿子” , 但是 , 却能干下十恶不赦的事情 。 从直接的即视感中 , 很容易看到扭曲的人性 。 可事实上 , 人性本身是复杂的 , 扭曲的描述 , 根本上是基于人们不愿意相信反差的表述 , 所作出的一种自洽的解构 。 所以 , 通常而言 , 如果有人告诉你 , “谁谁是好人 , 谁谁是坏人” 。 其实 , 也只是偏见的一种描述 。 因为 , 不同关系下的标准本就不同 。 很容易出现“汝之蜜糖 , 彼之砒霜”的落差 。 所以 , 对于一个刑事罪犯的看待 , 公众还是要尽可能地回到公域的尺度上来 , 而非将“私域特征” , “私域关系”一并裹挟进来 , 进行无死角的“抄检” 。 原创文章 , 谢绝转载 , 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
推荐阅读
- 漯河看点@锲而不舍追逃!漯河民警在郑州一出租屋抓获网上通缉嫌犯
- [巴中检察]浙江警方抓获杀人逃亡26年嫌犯,白天工程师晚上泡吧解压
- 阿莉丝@19岁新娘深夜去教堂祈祷被奸杀,警方追凶44年发现真凶竟是位老熟人
- 『中国新闻网』郑州“猎鹰一号”半月捕入户盗窃嫌犯21人 侦破案件百余起
- 代市镇■四川广安一小区发生命案致2人死亡 8名嫌犯被抓获归案
- 『李某彬』千里追凶 河北定州潜逃17年命案嫌犯落网
- [宝鸡检察]七里河警方接到线索后秘密排查 24小时抓获命案嫌犯
- 半岛网TB■12年来破案300多起抓获400多人 李沧民警刘鹏成“嫌犯猎手”
- 『蔚楠视线』四川新龙森警搜寻嫌犯数月未果 挂网追逃四日落网
- 『中安在线』安徽省内最低龄儿童间肝移植手术在安医大一附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