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隐姓埋名三十年 铸国之重器核潜艇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李钢
1924年2月24日 , 一个新生儿在广东省汕尾海丰出生 。 96年后 , 已近百岁的他 , 站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 他 , 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广东揭阳新寮村人黄旭华 。
黄旭华的人生 , 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 , “深潜”一辈子 , 无声 , 却有无穷的力量 。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 , 我们会说 , 此生没有虚度 , 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核潜艇事业 , 我们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 , 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誓言 , 我们此生无悔!”
战乱中成长立下报国之志
黄旭华成长的年代 , 正是中国战火纷飞的时期 。 小学毕业时 , 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 。 黄旭华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 。
“(敌人)想轰炸就轰炸 , 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 , 我要科学救国!”海边出生的黄旭华 , 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 。
大学四年 , 他努力学习 , 打下了坚实的技术根基和创新思维 , 成长为一个拥有现代造船理论与技术的专业人才 。
1953年春天 , 黄旭华调到船舶工业管理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 并从1957年起接触潜艇技术 。 1958年 , 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 。 一批人挑起开拓我国核潜艇的重任 , 被秘密召集到北京的黄旭华便是其中之一 。
“白手起家”干惊天动地事
核潜艇研制“白手起家” , 黄旭华面对的是科研手段和科学设施一片空白的条件 , 但他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骑驴找马” 。
没有计算机 , 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得靠人工用算盘算出来 。 核潜艇体积狭窄 , 设备与管线数以万计 , 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准重量 , 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提出 , 所有设备都要过秤称重 。 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 , 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 。 这样的“斤斤计较”使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
1979年 , 黄旭华担任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 , 1983年担任总设计师 。 期间 , 他主持制订了“长征1号”和“长征6号”首艇与动力协调总体方案 , 提出并决策采用水滴型艇体 , 为总体研究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
他与同志们一起攻坚克难 , 组织协调审定了核潜艇方案论证、研究设计、施工建造、航行试验等各个阶段的重大技术问题 。 作为总技术负责人 , 他带领团队成功执行了水下发射试验任务 。 作为总设计师 , 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 , 身体力行 , 随核潜艇深潜到极限 , 创世界首例 。
推荐阅读
- 河南鹤壁:河南鹤壁示范区公安分局:“隐姓埋名”十八载,一袭春风喜绽眉
- [各界新闻]命案逃犯隐姓埋名潜逃异乡十三载 泾阳公安锲而不舍千里追凶抓归案
- 三十年莱斯特城球迷:孙杨悄悄做好事!开宾利为民警点外卖惹争议后 又参与重要活动
- 三十年莱斯特城球迷@梅西租的飞机空中出故障!随后赶紧落地 科比空难仍让人后怕
- 「胡塞武装」大批导弹对准美军基地 躲在水下也不安全了!美军核潜艇被攻陷趁人之危的可不仅是胡塞武装
- 如果房价下跌一半,三十年房贷的房奴该怎么办
- 为什么现在的鱼没有鱼味?
- 三十年过去了,但那声“惨叫”在我心中无法抹去
- 新冠病毒肺炎与三十年老肺病
- 美国最强核潜艇即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