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叶文@“工作在家乡,生活在别处” 小镇回流青年的“双城模式”
陈叶文@“工作在家乡,生活在别处” 小镇回流青年的“双城模式”。“回来并没什么大的不同” , 在这些看到机遇的小镇回流青年看来 , 工作在家乡、周末在别处的双城生活或许是当前最适宜的状态 。
------------------
陈叶文@“工作在家乡,生活在别处” 小镇回流青年的“双城模式”。清晨 , 闹钟如常在6:40响起 , 冯瑶关了闹铃 , 又睡了个回笼觉 。 研究生考试结束了 , 终于可以歇歇了 。 这是冯瑶回到家乡河北省文安县工作的第二年 , 她考研的初衷只是“想学习 , 有点事做” 。
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袁以婷和陈叶文 。 她们离开北京后回乡创办了创业孵化基地 。 前者还在当地开了健身馆 , 后者则往返于北京与文安 , 过着双城生活 。 袁以婷也在准备考研 , 而陈叶文已经考上了研究生 。
如今 , 这些带着大城市记忆和不同生活方式回到家乡的年轻人正与小镇本土青年融合在一起 , 这个群体也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小镇新青年” 。 《正在消失的壁垒——腾讯2019小镇新青年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 , 源于就读大学和找工作等原因 , 高达63%的小镇新青年曾经在一二线城市长期生活过 。 随着政策持续向好、宜居性稳步提升 , 家乡吸引着他们回归 。
最近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在河北省文安县——一个距离北京120公里的县城采访了部分回流青年 , 试图还原这个群体回乡后的生活轨迹 。
带着大城印记回家
2019年6月 , 程野开了文安第一家海外品牌连锁少儿英语教育机构 , “我本来想加盟另一个国内品牌 , 但对方说文安已经有了 , 我感觉再不开就晚了” 。
“政策利好、发展环境改善、家人在旁”等 , 都在加重小镇青年回流的砝码 。 但无论是创业还是生活 , 过往在大城市的学习、工作已经在他们身上打下了鲜明的烙印 。 陈叶文用“第二故乡”形容工作过十多年的北京 , 程野则在创业时 , 时刻对标着北京 , “在北京遍地开花的少儿英语教育机构在家乡几乎是空白” 。
“回来并没什么大的不同 。 ”在这些看到机遇的小镇回流青年看来 , 工作在家乡、周末在别处的双城生活或许是当前最适宜的状态 。
陈叶文回到文安创业已经8个多月了 。 她还是会时常把家乡拿来与北京进行比较 , “从东到西直线跑完文安城里核心区域的话 , 车程15分钟左右” , 而在北京 , 不堵车的情况下 , 她丈夫每天从东三环开车到西三环上班需要50分钟 。
在她眼里北京“算是第二故乡” 。 2007年大学毕业后 , 她先后在北京的几家时尚类杂志从事日语版编辑工作 。 传统的杂志行业式微 , 她尝试过图书编译出版工作 。 “但感觉人生的可能性还是少了点” , 之后她又报名并考取了脱产的全日制研究生 。
几乎同一时间 , 曾在天津和北京工作过的袁以婷辞去了护士工作 , 回到家乡文安创业 。 “总觉得有抱负没完成” , 这是她的想法 。 而刚来文安工作的冯瑶甚至有点不习惯这里的安宁与舒适 , 她印象中在北京每分每秒都在竞争 。
“我们一些回来创业的聚在一起就会开玩笑说 , 这里是雄安新区的二环 。 ”袁以婷说 , 雨水丰沛的家乡正成为由北京、天津、雄安新区形成的金三角核心区域的邻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