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恩怨史(下)

相声界恩怨史(上) 太阳照地球 1 天津 , 曲艺之乡 。 京油子 , 卫嘴子 , 保定府的狗腿子 。 据说天津的相声演员都很勤奋 , 因为稍不努力 , 嘴皮子上的功夫就会随时被群众们赶超了 。 中国相声的三大发源地分别是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在加一个南京的夫子庙 。 到了近几十年 , 原先的三分天下 , 变成了京津对峙的局面 。 天津是曲艺之乡 , 相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 北京则是文化经济中心 , 吸引了大批的相声人才 。 所以两地各有优势 , 雄视天下 。 侯宝林代表了北京的相声势力 , 而马三立则在天津人的心目中直接封了神 。

相声界恩怨史(下)

(马三立) 侯宝林按辈份得喊马三立一声师叔 , 但是候马两人从没有登台合作过 。 侯宝林由于身处全国政治中心 , 所以是最先参与曲艺工作改革组的 。 相声在他手里去除了低俗的糟粕 , 加入了大量的戏曲精华 , 所以他的表演儒雅大方 , 端庄优美 , 一扫过去的江湖味 。 而马三立始终在天津 , 所以他的表演特点是永远亲切质朴、贴近生活、从容隽永 。 他们各自是一方的泰山北斗 , 也是二道颜色迥异的彩虹 。 这本是一件好事情 , 但是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 , 当净化后的电视相声成为主流力量之后 , 就很难再回到最初的源头了 。 侯宝林曾自己评价自己说:侯宝林的相声干净 。 马三立曾在遗嘱里写道: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 。 一个身在庙堂 , 一个乐在池塘 。 一个为了行业 , 要强争上 。 一个为了观众 , 初心不忘 。 宏观上没有谁对谁错 , 而雅与俗问题却从此成了相声界的心病 。 所以郭德纲后来遭遇的 , 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 。

相声界恩怨史(下)

(前一马三立 , 后二侯宝林) 2 郭德纲出生于天津一户普通人家 , 父亲是个警察 。 他8岁学艺 , 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 , 后曾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 , 潜心学习过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多种剧种 。 郭德纲的优点不是天资聪颖 , 而是老成踏实 。 能去学艺的基本都是些耳聪目明的孩子 , 无论多聪明的娃 , 一扎堆就都不稀罕了 。 学艺刚开始凭的都是兴趣 , 但是谁能学到最后 , 拼的却是坚持 。 相声是一门很奇葩的艺术 , 它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跟教材 , 所以它是所有曲艺行业里最难掌握的一门手艺 。 它不像京剧或是其他的表演 , 这个跟头必须这样翻才对 , 都有一套标准 。 而每个学艺的孩子 , 天赋各有不同 , 所以相声界从来都是因人施教 。 按老话说 , 每个猴子都有不同的拴法 。 说话 , 是个大家都会的事情 , 凭什么别人要掏钱来看你说话?所以相声就成了进门容易 , 而出师最难的行业 。 好在郭德纲年幼时候肯下功夫 , 又涉猎很广 。 少年刚入门 , 便有虎狼之相 。 15岁的时候 , 他去了北京考上了全国总工会文工团 , 他以为可以面向全国观众表演了 , 功成名就的机会来了 。 但是现实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子 , 他在总工会文工团一直都是打扫卫生、端茶倒水、人前马后 。 领导们似乎都忘记了 , 他也是一名演员的事实 。 在总工会文工团待了二年后 , 他被单位辞退 。 憋着莫欺少年穷的气 , 他回到了天津老家 。

相声界恩怨史(下)

(早年郭德纲拜访马三立) 1989年郭德纲在其父的关系下 , 进了天津某文化馆工作 , 认识了馆长杨志刚 , 杨志刚曾经也是天津有点名气的相声演员 。 于是他便认了郭德纲为徒 , 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 , 杨志刚没有在相声圈里摆知 。 所谓的摆知是相声界的收徒仪式 , 在仪式上要请上曲艺界的其他同行们 , 一起见证收徒过程 。 相当于在这个圈子里广而告知 , 从此徒弟也就有了行走江湖的名份了 。 对于保留了江湖气的相声界来说 , 摆知是大事 。 这为郭德纲后面的如履寒冰埋下了伏笔 。 2006年杨志刚状告郭德纲 , 就郭德纲不承认二人之间师徒关系一事 , 要求郭德纲道歉 。 同年 , 郭德纲在网上刊登了一篇《我叫郭德纲》的文章 , 里面交代了他跟杨志刚之间的点点滴滴跟恩恩怨怨 。 他在文章里提到 , 杨志刚怕在馆里影响不好 , 所以平时不允许郭德纲喊他师父 , 郭德纲只能一直以“先生”称呼 。 这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了二人师徒无缘 。 杨志刚平时脾气很差 , 喜欢训人 。 无论大小事 , 一训至少半小时 , 一讲大道理 , 恨不得从盘古开天地开始说起 。 刚开始郭德纲以为杨志刚这是对他爱之深才恨之切 , 以为是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 后来时间久了 , 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 。 杨志刚纯粹是端着旧社会当师父的架子不放 , 拿徒弟来发泄自己对现实中的不满 。 郭德纲在文章里写到 , 很多次杨志刚罚他去打扫文化宫的厕所 , 每次在背后听见杨志刚的声音 , 他都会在心里颤栗一下 。 杨志刚成了他那些年挥之不去的噩梦 。 由于当年跟杨志刚的不快 , 迫使郭德纲在1994年第二次进京谋生 。 他带着几千块钱在北京找了个最便宜的旅店 , 租了个最便宜的床位 , 在那里住了一个礼拜 。 狭小的房间里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 , 刺鼻又钻心 。 在那一个礼拜里 , 他找遍了在北京认识的所有人 , 想托他们的关系继续走上相声这条路 , 但是却没有人搭理他 。 因为那些年 , 这些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 相声已经被小品挤兑的快从电视上消失了 。 相声这碗饭 , 眼看着从以前的海参炒饭 , 变成了一碗薄粥 。 大家自顾不暇 , 一边抱团取暖 , 一边更加排外 。 而由于没有在杨志刚那摆过知 , 郭德纲求食的身份令他很尴尬 。 当北京圈子里的人求证杨志刚 , 问郭德纲是不是你徒弟的时候 , 杨志刚狡黠地回答:是 , 也不是 。 杨志刚的这句话 , 让郭德纲体会到了 , 三九天跌入冰窟的滋味 。 “和你们一起穿个小西装 , 抹个红嘴巴 , 演一场一百块钱 , 一个月两千块钱 , 我恳求你们收留我啊 , 生生是他们把我逼出来的呀 。 那时但凡一个有文化的人说 , 让他来 , 留在手底下当个马仔 , 我就认投了呀!” 多年后当有采访人员问起这段惨痛经历 , 郭德纲如是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