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院士林皋:“还要向更高峰迈进”( 二 )

  筚路蓝缕

  多年来 , 林皋深耕於大坝抗震领域 , 带领团队筚路蓝缕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奠基工作 。

  1958年 , 根据设计需要在云南以礼河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土坝抗震试验 , 第一个支墩坝模型的纵向弯曲抗震稳定试验 。

  1978年 , 在试验室仪器设备破损、奇缺的条件下 , 通过自主研发直接摄影法 , 创出了一条新路 , 开展了当时全国最高的拱坝——白山拱坝的抗震试验 , 获得了拱坝正、反对称振动的前9阶振型 。 这在当时是其他试验方法都无法实现的 。

  同年 , 东北勘测设计院找到了林皋 。 起因是丰满水库因人防需要修建泄水隧洞 , 进口需采用水下岩塞爆破方案 。 林皋说:“丰满是具有100亿库容的大型工程 , 在坝的近区进行大药量的水下岩塞爆破 , 振动对大坝的影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 因为这关系到吉林、哈尔滨两市及第二松花江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 ”设计院自1975年起就曾委托多家单位进行过专题研究 , 但始终未得到满意结论 。 林皋临危受命 , 亲自编制动力计算程序进行分析计算 , 多次奔波於大连、长春两地 , 终於使课题顺利通过水电部的审查 。 1979年5月 , 该工程实现成功爆破 。

  追溯过去的周折 , 林皋仍记得彼时所想:“爆破涉及安全问题 , 是要担风险和责任的 , 当时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程序 , 算出结果 , 难度很大 , 但任务来了 , 就要有迎难而上 , 解决问题的勇气 。 ”1985年 , 林皋有关丰满大坝抗御岩塞爆破安全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改革开放以後 , 林皋领导的团队负责多项“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通过潜心钻研 , 对影响大坝抗震安全的主要因素 , 诸如大坝和库水动力相互作用 , 大坝和无限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以及高坝地震应力的精细化分析等课题 , 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提出了新的计算模型和方法 , 解决了小湾、溪洛渡、大岗山等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众多科技难题 , 显着提高了大坝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的水平 , 助推我国大坝抗震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前沿 。

  20世纪80年代初期 , 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在我国迅速发展 , 同时 , 核电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成为核电建设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 1984年 , 国家城乡建设部抗震办着手制定我国核电抗震规范 , 林皋主动请缨加入到编制组 , 後担任结构组组长 。 经过一众专家8年多的撰写、调研和修改 , 1992年 , 我国第一部核电抗震规范由此诞生 。

  其间 , 林皋的研究项目也从核电站外围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 到核电站主体结构设计 。 结合国家需求 , 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含不良地质体、软弱捕虏体等复杂不均匀介质地基上核电厂的抗震安全性研究 , 为解决红沿河、田湾、防城港等在复杂地基上修建的核电站的抗震适应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 为此 ,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由林皋首次提出的“在复杂地基上的抗震适应性评价” , 更达到了世界前沿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