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中国出版业( 三 )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 我的出版问道正式“启动”了 。 在这20多年中 , 我有对自己出版工作的反思 , 从市场营销、出版规范 , 到编辑基本功、队伍培养 , 从职业道德、打击盗版 , 到发展规划、精品出版 , 边干边思考 , 边干边问道 , 那几十本工作日志和工作笔记就是忠实的见证人;有对整个出版业乃至书业的反思 , 市场营销、编辑出版、出版教育、出版理论研究 , 几乎涉及了出版领域的各个方面 。 这次在回顾写作过程中 , 我发现了一条清晰的轨迹 。

我的出版问道20多年 , 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对出版大势和市场发展态势的观察 , 这是我初涉出版领域的时期 , 也是当时分管市场营销的责任所致;第二阶段则主要是对大学出版的发展和编辑工作的探讨分析 , 这主要是我就任总编辑后视角的转移;第三阶段则是对出版业进一步熟悉以后对出版业进入转企改制引发了我的系列思考;第四阶段则是对风起云涌的数字出版浪潮下的传统出版发展的思考 。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所经历的轨迹 , 原来是这样的清晰 。 然而 , 不管在什么阶段 , 别人一哄而上、蜂拥而来时 , 我却喜欢停下观看、把玩品赏;别人众说纷纭、人云亦云时 , 我总喜欢换个角度、转换视角思考 , 留下的文字也因此总是有些不入调 , 或许另类 , 但那却是真实的我 , 真实的思考 。 譬如 , 我认为 , 非出版界人士 , 要入行任出版社的掌门 , 没有三年的全身心投入是没有发言权的;第一个发出了民营书店“二渠道”的歧视性称呼应该取消的呼吁;批评了各省集团化建设中强化了地区封锁、加强了地方保护的弊端;批评了原来以上码洋为口碑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在慢慢变味的现状;指出把两个效益人为地结合起来是个伪命题 , 一部好作品 , 两个效益应该是统一的 , 并指出了两个效益统一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出版物的文化品位;针对部分出版社变相买卖书号现象加剧 , 我发出呼吁 , 要“警惕中国出版业空壳化现象” , 并建议应该化堵为疏 , 指出出版的“二渠道”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在上市问题上 , 我提出中国出版业应该对“上市热”进行冷思考;针对品种规模激增 , 低水平重复严重 , 我在2008年提出了“书比人长寿 , 应该是每一个编辑 , 每一个出版人矢志不移的追求”;关于转企改制 , 我认为对出版社的改革 , 尤其对大学出版社的改革 , 不应该实行“一刀切”的政策 , 应该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的方针;对于总编辑工作 , 我直接提出了“不了解市场的总编辑不是一个称职的总编辑”的观点;对于出版物质量的严重下滑 , 我接连发表了《老调还须重弹》《编辑职责“后移”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两篇文章;编辑出版学界与业界的矛盾长期存在 , 我呼吁编辑出版学界与业界需要的是共谋发展;对于“互联网+”的新概念 , 我在全国性的论坛上提出了对于我们传统出版来说 , 应该是“+互联网” , 而不是“互联网+” , 同时连续发表了“三论” 。 可以说 , 对于出版业与出版工作的思考、探索贯穿了我的出版人职业生涯 。


推荐阅读